可比況。且以帝珠為喻也。此中喻。具四法界。珠體。喻事法界。彼此各是一珠故。珠光。喻理法界。能含影故。影入眾珠。喻理事無礙法界。影影皆豎窮橫徧。重重無盡。喻事事無礙法界。梵網合註云。一珠影現一切珠。一切珠中一珠影。一切珠中一切珠。一珠各住一珠位也。東西照用有別者。一珠各住一珠位也。境。觀亦然者。合圓融妙觀也。以境為事者。以所觀之境為事法界。如珠中之影。以觀為理者。以能觀之智為理法界。如珠光。理能包事者。如光能含影。是為以觀吞境。即下文謂。西方依正。已在我觀之內也。以觀為事者。以能觀智為事法界。如珠影。以境為理者。以所觀境為理法界。如珠光。理能包事者。如光能含影。是為以境吞觀。下文云。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若觀若境。或一為事者。謂若能觀若所觀。一總為事法界。如影。餘為理者。餘十五境為理法界。如光。亦理能包事。如各各珠光皆含一切影。或一為理者。能觀所觀。一總為理法界。如光。餘十五境為事法界。如影。亦理能包事。如一珠光含一切影。彼此互各相吞者。顯重重無盡。互遍互具。事事無礙妙觀也。正辯相吞竟。
  ○二結示淨宗。
  若然者。當我作觀時。則西方依正。已在我觀之內。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養。可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此結淨宗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之意也。當我作觀時者。正當修觀時。以例禮懺供養。看經念佛。回向。發願。坐禪等時。淨業既爾。乃至造惡業。無不皆然也。我此道場如帝珠。西方依正諸境。已在我觀之內。西方依正亦如帝珠。我今身心諸業。已在依正之中。法性法爾如是故。修觀時始照知故。若了此義。則知生則決定生。生而無生。去則實不去。不去而去也。又復例知。彌陀接則決定接。接而不接。來則實不來。不來而來之意也。故天衣懷禪師示眾曰。禪宗則曰無生。淨土則曰有生。還是生耶。還是無生耶。則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雁過長空。影沉寒水。喻生則決定生。雁絕意。水無心。中間無來往之相。則喻去則實不去也。又雁絕遺蹤之意。雖喻無生。而蹤自遺。則喻無生而自生也。水無留影之心。喻佛不來接。而影自留。則喻不接而自接也。慈善根力。任運如是。非作意神通也。境觀相吞門竟。
  ○七三觀法爾門二。初偈頌。二論文○今初。
  能觀為三觀。所觀即三諦。全性以起修。故稱為法爾。
  能觀為三觀者。乃全性體性量性具。三諦性德。起成三觀之修德。全三觀之修德。還照三諦之性德。故曰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止觀大意云。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故稱法爾。
  ○二論文分二。初正明三觀。二結示淨宗。初又二。初別論。二總論。初又二。初雙標諦觀。二別論諦觀○今初。
  論曰。三諦者。真俗中也。三觀者。空假中也。
  諦者。諦審也。謂諦審諸法。即空假中。即空。是性量之真諦。即假。是性具之俗諦。即中。是性體之中諦。此三隔歷。即次第三諦。三一圓融。即圓融三諦。觀者。照了之義。照真。即空觀。照俗。即假觀。照中。即中觀。此三隔歷。即次第三觀。三一無礙。即圓融三觀。雙標諦觀竟。
  ○二別論諦觀。又二。初別論三諦性德。二別論三觀修德。初又三。初尅論三諦。二會歸一心。三結成性德○今初。
  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隨緣應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蓋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執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蕩之。則謂實之情解自忘。故曰忘情絕解。莫尚乎真也。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諸法雖即本空。若以假觀照之。則能諦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曰隨緣應用。莫尚乎俗也。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之謂也。諸法本來不即二邊。不離二邊若以中觀觀之。則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圓融無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故曰融通空有。莫尚乎中也。尅論三諦竟。
  ○二會歸一心。
  虗靈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來斯應。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虗靈不昧者。隨緣而常自不變也。物來斯應者。不變而常自隨緣也。空有相即者。即隨緣而不變。即不變而隨緣也。會歸一心竟。
  ○三結成性德。
  此性也。非修也。三諦也。非三。觀也。
  別論三諦性德竟。
  ○二別論三觀修德三。初分別行相。二顯示圓融。三結成修德○今初。
  修之者。稱性照了也。故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
  修之者。標其修德。別其性德也。稱性照了者。謂修德之功。稱乎性德之理也。體達此心者。謂體空觀也。體達此隨緣之心。常不被物所變。故曰空洞無物謂之空也。照了此性者。妙假觀也。謂照了此不變之性。常隨萬法之緣。故曰具足萬法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