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蒙首趨出。呈偈云。午夜推簾月一彎。輕輕踏破上頭關。不須向外從他覓。只麼怡怡展笑顏。古拙閱之。以掌撫師背曰。此正是持不語底人也。述伽陀為之助。喜遂歸侍正菴。俄正菴示寂。乃飄然度嶺。至西坑築菴居之。影不出山者二十年。坐死關千日。宣德壬子。武林請主虎跑。不應。祖堂幽棲。復固請之。不獲已一出。據猊提唱。學徒雲集。將終。集弟子曰。文章佛法空中色。名利身心柳上烟。惟有死生真大事。殷勤了辦莫遷延。復問云。死生既大。汝等且道如何了辦。眾不能對。徐云。我今無暇為君說。聽取松風澗水聲。言訖而逝。壽七十。徒眾奉全身。塔於菴之左隴。師儀狀魁偉。性格清奇。度量含弘。戒簡堅峻。口不言人過失。徒眾越度者。惟以冰顏示之。待其自化。有犯之者。怡然不與較。兼涉外典。平日漫成偈語。無非祖意。以示人光明顯赫。近古耆宿難與為比也。

  香嚴澄禪師傳

  覺澄。山後蔚州人。十歲不茹葷。從雲中天暉[日/〦/水]公落髮。痛絕人事。閱大藏。越五寒暑乃周。後因提無字話有省。道譽隆起。鉅卿名公。交薦之住南陽香嚴寺。大為人所歸。逾年棄去。上西蜀。游江南。受大戒於杭之戒壇。還登太岡山。訪月溪和尚。又入投子。禮楚山琦禪師。遂獲印記。俄而別去。養靜固始之南山。星霜頻易。又往五臺。禮文殊請光瑞。得如所祈。密有感悟。還鄘城。逢天界首座清寧。請居高座寺。寺後即雨花臺。梁雲光法師講法華。天雨花處。師遐繼芳躅。善於開導。鍵閉山居十餘載。足不躡城市。而聞風者從化。有藥師科儀雨花集。行世。成化癸巳八月九日。端坐夷然而化。少息。眾皆凄泣。又徐開目曰。不須如是。復瞑目長往。

  無念傳(附一覺)

  無念學公。德安陳氏子。九歲出家。禮無極和尚為師。東游姑蘇。見萬峰蔚禪師。一喝下領旨。萬峰出法衣。說偈送之。歸寶林寺。道聲藹著。遠近翕然宗之。寶林當四會之衝。天兵征陳友諒。寺燬緇流盡散。唯學一人守之。荒墟蔓棘。弔影數年。暨我 聖祖。削平僭偽。奄有四海。偃革崇文。聿興吾教。學有復創之志焉。於是。善信雲集。向化風從。不三四年。寶林金碧掩映。如化樂天宮矣。洪武十五年。 孝慈皇后。陟天楚藩。建大會。集千僧於洪山。學在焉。王見而異之。遂留邸舘。建九峰寺居之。學具福德相。行慈悲行。人見之意消。故有不言而化者。是能倡大緣舉大剎。皆一呼而應。成之之易。如掇之也。當道者。薦於朝。 聖祖召見便殿命坐。應對稱 上意。禮遇隆渥。欲留主京剎。固辭弗受。厚賜。遣中官送還。二十九年。再遣中官。奉 御製懷僧詩文一軸。松花實各一器至山。諭慰彌至。 勑曰。前者僧無念。戒行精於皎月。定慧穩若巍山。暫來一見。去此甞懷。懷之不已。遣人就見。特以松實供之。兼以詩勞之(云云)。又賜僧無念九歲出家詩。學皆如韻。和之以上。 上覽之大悅。自是深信吾道。頗亦省刑寬法矣。永樂四年示寂。閱世八十有一。塔全身於九峰獅子巖之陽。
  一覺。祝髮精修。甞刺血書雜華經八十一卷。善吟咏。有寒泓稿。與太子正字桂彥良游。甚厚。一日彥良。侍 上文華殿。 上問。爾在鄉里與誰游。對曰。有僧覺性原。甞與游。有詩贈之。因誦詩。 上稱善。即 賜和。命考工監丞徐瑛書之。寄贈一覺焉。
  無念受知 天子。見禮親王。極一時之盛。全以實行感動。至一覺。則以桂重也。然一覺固有所以取重於桂者。儒尊士行。僧貴德業。我 聖祖。敬德慕道之心。世出世間一揆。深得靈山付囑之意。即師號一節。在宋元時。何其紛紛也。至我 朝。卷跡一掃。故歷代帝王。護法尊僧。非不及則過之。唯我聖祖。為體道得中云。

  楚山琦傳

  紹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動止。寡言笑。九歲出家。從玄極和尚學禪。後獲印于東普無際禪師。正統六年。再參東普。普問。子數年住何處。曰我所住處。廓然無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無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學得來者。曰一法不有。學自何來。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誰落誰空。普曰。克家須是破家兒。至晚復召入。詰之曰。汝將平昔次第發明處告我。師悉具以對。普曰。還我無字意來。師偈答曰。這僧問處偏多事。趙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處。曰青山綠水。燕語鶯啼。歷歷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頭頂虗空。脚踏實地。普召弟子。鳴鐘集眾。取袈裟拂子授之。師容止莊重。雖宴居。如對清眾。具擇法眼。勘驗學者。百不失一。門徒數十人。唯寶山金者。深入堂奧。讀師語錄。直捷簡明。不在古人下也。

  古庭傳(附淨倫)

  善堅。姓丁氏。永樂甲午。生於滇城南郭。其夜紅光異香。充盈戶室。十歲入五華寺。禮宗上人為師。易名善賢。十九參柏巖禪伯。自是習坐不輟。巖異之。勉持觀音名號。宣德二年。巡按御史張公善相。謂諸老宿曰。此子。非凡間人。三十後當佩祖印。諸德宜善視之。庚戌走金陵。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