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仡朝夕。未甞以寒暑暫廢。精專之功。自能至靈。是亦澄什之流亞歟。

  明 烏斯法王傳(附何清)

  葛哩麻烏斯。藏人也。道懷冲漠。神用叵測。聲聞於中國。永樂間。我 太宗文皇帝。遣使西土迎之。至金陵道啟 聖衷誥。封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師性躭靜隱。不任囂煩。奏辭。游五臺 上眷注殷勤。留之不獲。乃 賜鑾輿旌幢之儀。遣中使衛送於五臺大顯通寺。更 敕內監楊昇。重修其寺。兼修育王所置佛舍利塔。以飾法王之居。先是 上與法王幸靈谷寺。為 皇考妣。設薦祀法壇。感塔影金光之瑞。及法王入臺山。 上眷戀不能釋然。因思前瑞。再幸靈谷。 上嘿有所禱。是日覩瑞相倍前。丁亥四月 上遣使。致書於臺山大寶法王大善自在佛。其書略曰。朕四月十五日。與弘濟大師詣靈谷。觀向所見塔影。文彩光明。珍奇妙好。千變萬態。十倍於前。雖極丹青之巧。言論之辯。莫能圖說其萬一。(云云)。此皆如來大寶法王大善自在佛。道超無等。德高無比。具足萬行。闡揚六通。化導羣品。實釋迦佛。再現世間。而乃顯茲靈應。不可思議。朕心歡喜。難以名言。略此相報。如來亮之。明年辭。 上入滅火化。是年。函谷關吏。見法王翩翩西逝。貽 上所賜玉玦回奏。 上驚歎不已。敕太監楊昇。塑像於顯通法堂。以永瞻奉。
  何清。雲南人。持明精進。往見法王。法王與授戒法密書。大著靈德。正統中。奉 詔從征麓川。結壇行法有功。天順六年。詔入對。未幾而化 上遣禮部主事曾卓諭祭。
  皇明通紀云。命西僧尚師哈立麻於靈谷寺。啟建法壇。薦祀 皇考 皇妣。尚師率天下僧伽。舉揚普度大齋科。十有四日。慶雲天花。甘雨甘露。舍利祥光。青鳥白鶴。連日畢集。一夕檜柏。生金色花。徧於都城。金仙羅漢。化現雲表。白象青獅。莊嚴妙相。天燈導引。旛蓋旋繞。種種不絕。又聞梵唄空樂。自天而降。羣臣上表稱賀。學士胡廣等。獻 聖孝瑞應歌頌。自是 上潛心釋典。作為佛曲。使宮中歌舞之。

  鏡中.廣能二師傳

  鏡中。雲南曲靖人。蠻族也。正統間。住荒落一古寺。習苦行。四十餘年。銕板一蒲團。終夜不寢。一夜數珠散落暗中。探之仍集成串。汲汲如救頭然。或問師。何苦如是。師曰。不苦不成真。吾煉睡魔耳。人因以真峰長老稱之。一日謂其徒曰。有客至。須預備齋食。其夕盜十數人突入。師曰。虗無恐孤來意奈何。遂手為裝裹飲食之。盡室以行。盜負所得。竟夜奔趨。自喜離人遠甚。及天明視之。但旋繞兩廊間。尚未出寺門也。盜眾羅拜請死。師慰而遣之。師欲建彌陀大殿。卜地得一龍潭。祝曰。爾龍須上山。借我此地為伽藍。未幾。水遷於山頂。
  廣能。貴州人。正統間。卓錫月潭寺。守戒精謹。甞誦讀華嚴經。得聞持力。有虎突入寺。僧行驚走。師不為動。虎登堂見師。遂妥尾而去。問曰。師有道乎。師曰。華嚴力也。因戒眾隱其事。歲己巳。苗夷寇興隆。箭入寺門。僧眾逃避。請師行。師曰。吾辛勤結搆。安立三寶。誓同存亡。獨守不去。寇既至。欲殺師。師曰。幸戮吾於外。毋污此佛地。賊義而釋之。且戒同暴毋毀寺。寺賴以全。寇退眾問之。曰華嚴力也。

  馬跡和尚.裘和尚傳

  馬跡和尚。福州懷安人。陳氏子 洪武初年。出家結茅。居皷山之大頂。即屴崱峰也。
  裘和尚。台州人。亦 國初僧。時往來天台山。人以裘和尚稱之。不知其姓裘也名裘也。有異跡。甞携一小兒出游。途遇虎。妥尾馴伏於側。小兒歸語父母。師摩其首曰。莫說莫說。兒遂失音。有施師履者。亟穿走泥濘中。施者心悔。師還之。視之曾無纖染。一日訪檀越周氏。遇周婢採桑在野。師遽前擁抱之。引手捋其頸。似解縛狀。婢驚怒告其主。主責之曰。出家人。何輕薄如此。師曰。七日後。當自知之。主訝其語。至日置婢於室。以人守之。夜分守者假寐。醒視婢。已經死矣。問師。師曰。昔見鬼以十索鎖其頸。吾斷之。未盡耳。華頂寺設修誦道場。師戒寺主曰。明日有火殃入寺。又明日火必起。次日忽一婦人從轎馬婢僕甚盛。乃預會建齋者。寺眾謂得檀施。心獨喜。謂師曰。火殃安在。師曰。今日齋主是也。汝等惟恐失之。數也奈何。忽火從中發。一寺為墟。師幻跡甚多。山中父老。猶能言之。後示化於天台山。化後語虎小兒。始能復言。馬跡之跡。略與師同。凡朔望必還家謁父母。家去鼓山五十里。且石磴崎嶇。鄉人怪其來早。後期先往伺之。固跬步未甞下山。而仍至家如甞。福州路總管郭琛異之。舉為僧判。遂逃去。不知所終。二公示現海濱。與天風海濤。同時答響。誠不可思議人也。

  不二傳

  圓信。京兆之房山人。薙髮白雲山。禮大僧德敬為師。往來上方紅螺之間二十餘年。行脚所至。為武林淮安六安終南。每住輒數載。以嘉靖庚申。至太嶽駐錫虎耳巖穴。而哮者爭避匿去。倚石為屋。稍稍剪夷其積。圜瓢數十餘。踞石沿澗。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纍纍如笠。巖上蓮池二。濶可二丈。旱歲不竭。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