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曰寺東何舘。帝曰昔地忽隆起如阜。夷之復然。夜有光怪。民以聖塚呼之。疑其為洛陽地神也。故祀之至今。騰曰噫非也。子。讀中印土金藏詮曰。如來示滅百年。阿怒伽王造八萬四千寶塔。填佛舍利其中。耶舍尊者以手掩日。出種種光。徧虗空界。役諸鬼神捧塔。同時而葬。葬東支那土者十有九處。此其一也。帝大驚。即駕幸聖塚。有圓光現塚上。三身現光中。侍衛呼萬歲。帝且喜且悲曰。非西來大士。朕安知大聖垂祐哉。詔受制度於騰而塔其上。塔九成。高五百尺。越明年。光又現。天香郁然。於塔頂有金色手尺許。如出琉璃中。駕至拜贍。而光隨步武旋繞。自午及申而滅。時梵僧伽摩羅等九人適至。禮而歎曰。我於竺乾所見者三處。今復獲見此。非緣幸耶。沒於洛陽所住寺。

  漢竺法蘭者

  中天竺人也。幼從師出家。日誦經論數萬偈。五天學者舉師之。至月氏。適與漢使愔景遇。復得迦葉摩騰。相率東游。其志固已決矣。然諸學者。苦遮挽不使行。於是崎嶇間出佗道。會騰於洛陽。明帝勞尉。勤至。頃習漢語。譯所獻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經等五部。今僅存四十二章。其餘皆以亂離散失。
  初武帝之開昆明池也。得黑灰於池深處。人無識者。或以問東方朔。朔曰可問西域道人。及是而問蘭。蘭曰此過去劫。世界壞時。劫燒灰也。蘭後終於洛陽。壽以貌觀之。若五六十者。

  漢安清

  字世高。安息國王之適子也。幼以孝聞。博學無所不知。甞聞燕語。謂人曰。當有餉食者至。已而果至。俊譽被西域。家居一飯奉身。王薨。既除服。即讓位叔父。為沙門。讀契經。尤精阿毗曇。而禪經略盡其妙。歷化諸國。桓帝初。至中國。即通華言。其先後所譯經。凡三十九部。詞達義明。學者宗之。宿命神迹甚著。靈帝末。關中大亂。曰我當如江南。有問其故者。答曰我前生比丘也。有同學性嗔。每乞食稍逆意。輒切齒檀越。如是者二十年。時我將如廣州償宿負。與之訣曰。若明經又精勤。但多怒。死有惡報。我得道當先度若。既至廣。會宼亂。道逢惡少年。唾手拔刀曰。得汝矣。遂見殺。今同學報在廬山。我可無往而負初心哉。[邱-丘+共]亭湖神廟甚靈。能分風送往來之舟。有取神竹者。未許而斫。怒覆舟。植竹斫處。過者雀息汗下。清同舟三十輩。奉牲請福。神輙降語曰。舟有沙門可延致。清至。神復語曰。我果不能逃子別時語。今家此湖。千里皆所轄。坐多嗔。故致惡報。然好施。故致寶玩。故人情所鍾遠來。悲欣兼抱。然旦夕且死。恐穢江湖。當遷死山西澤中。計必入地獄。有縑千疋并雜寶物。幸為我建塔寺。資冥福也。清曰。吾遠來又久別。何不出形。相勞苦乎。神曰。形醜異。奈何。清曰。第出之。無傷也。於是出其首帳中。則大蟒也。清作梵語呪之。蟒若雨涕者。俄不見。清舟未發。有美少年。盛衣冠。跪清前。若致謝狀。清又呪之乃去。舟人問誰氏。曰廟神也。自是廟如丘墟。而蠎竟斃西山澤中。今潯陽蛇村是也。清至南昌。建塔造寺。始號東寺。今俗呼為大安云。清因至廣州。而求曩昔害己少年。舘其家敘前事。相向感歎。且曰。吾尚有餘報。在會稽。今當往。而少年願必俱至。越行市中。或相毆。悞擊清。遂卒。清本王種。西域之至中國者。舉謂之安侯。則中國之封爵。雖外國。知所重如此。沙門道安以清所譯經。辭暢義足。誠與親稟慈尊無所異。

  漢支樓迦讖者

  本月氏人。性姿純敏。以嚴淨毗尼著稱。志弘大法。靈帝時至洛陽。光和中平之間。譯般若道行首楞嚴等經。又譯阿闍世王寶積等十餘部。後不知所終。

  漢竺佛朔者

  齋道行經。自天竺至洛陽。光和二年出般舟三昧經。支讖傳梵語。河南孟福張連 筆受。

  漢優婆塞安玄者

  安息國人。性沈鷙。愽極羣書。靈帝末至洛陽。以功稱騎都尉。而以荷法為己任。與沙門嚴佛調出法鏡經。玄口授梵語。而佛調筆受。
  佛調臨淮人。少頴悟好學。亦有都尉之稱。傳譯之妙。不減安侯。又撰十慧傳。時有沙門支曜康巨康孟詳者。皆於靈獻時。以慧學獲譽京洛間。曜譯成具定意。小本起等經。巨譯問地獄事經。孟詳譯中本起。及脩行本起兩經。此經乃沙門曇果。得於迦維羅國。同竺大力者譯之。而未善者。

  魏康僧鎧者

  嘉平之末。至洛陽。譯郁伽長者等四經。

  魏曇諦者

  正元之中。至洛陽。譯曇無德羯磨法。

  魏帛延

  不知何許人。有才智。甘露中至洛陽。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六部。不知所終。

  吳康僧會

  其先康居國人也。父商於中夏。往來海上。遂家於交趾。生會。會幼孤為沙門。弘雅有識量。篤志好學善屬文。孫氏有江左。佛教未化。會志在振興。赤烏十年。至建業。營立茆茨。設像行道。國人初見沙門。驚異之。有司以聞。權曰是漢明帝所夢。佛神之遺風耶。詔至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