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持經持呪求佛如何。對曰。如來種種說法。皆為最上一乘。如百千眾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別諸緣皆歸薩婆若海。帝曰。祖師既傳心印。金剛經云無所得法如何。對曰。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但云眾生各各自性同一法藏。當時燃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燃燈本意。故經云。無我無人眾生無壽者。是法平等。修一切善不着於相。帝曰。禪師既會祖意。還禮佛看經否。對曰。沙門禮佛誦經盖是住持常法。有四報焉。依佛戒修身。參尋知識。漸修梵行。履踐如來所行之迹。帝曰。何為頓見。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與佛無二。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喫飯非一口便飽。是日辨對七刻方罷。帝悅。賜號圓智禪師。
  論曰。宣宗在開成會昌間。甞詭服遁世為沙門。於監官會中遇黃檗禮佛次問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禮拜作什麼。蘖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某甲常禮如是事。宣宗凡三次致問。檗三如是答。乃曰會麼。宣宗云不會。檗遽收坐具打之。故雪竇頌云。凜凜威風不自誇。端居寰海定龍虵。大中天子曾輕觸。三度親遭弄爪牙。即其事也。檗異時為相國裴公開示傳心法要。及弘辨對帝十問語句皆明白顯了。與大乘經旨無少異。然則為人君朝賢說法。固不應與擒縱衲子同日而語也。抑宗門法式類如此。嗚呼。不如是烏可謂宗師之全才者歟。
  六年。江州刺史崔黯復廬山東林寺。黯自為之碑。其略曰。佛之心以空化執。智化也。以福利化欲。仁化也。以緣業化妄。術化也。以地獄化愚。劫化也。故中下之人聞其說利而畏之。所謂救溺以手。救火以水。其於生人恩亦弘矣。然用其法不用其心。以至於甚則失其道蠧於物。失其道者迷其徒。蠹於物者覆其宗。皆非佛之以手以水之意也。為國家者取其有益於人。去其蠹物之病則通矣。唐有天下一十四帝。視其甚理而汰之。而執事之人不以歸生返本以結人心。其道甚桀。幾為一致。今天子取其益生人。稍復其教。通而流之以濟中下。於是江州奉例詔。予時為刺史。前訪茲地。松門千樹嵐光熏天。蜩嘒湍鳴松籟冷然。可別愛而不剪利以時往至是即喜而復之。又曰。甞觀晉史見遠公之事。及得其書。其辯若注。其言若鋒。足以見其當時取今之所謂遠公者也。吾聞嶺南之山峻而不山。嶺北之山山而不秀。而廬山為山。山與秀兩有之。五老窺湖懸泉墜天。杭香藥靈鳥閑獸善。煙嵐之中恍有絳節白鶴。使人觀之而不能回眸也。且金陵六代代促俗薄。臣以功危。主以疑慘。潯陽為四方之中。有江山之美。遠公豈非得計於此而視於時風耶。然鷙者搏羶。襲者居素。前入不暇。自歎者多。則遠師固為賢矣。是山也以遠師更清。遠師也以是山更名。暢佛之法。如以曹溪。以天台為號者。不可一二。故寺以山。山以遠。三相挾而為天下具美矣。
  八年。溈山靈祐禪師示寂。師甞示眾曰。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一切時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是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泞無礙。喚作道人亦名無事人。時有僧問。頓悟之人還更有修否。師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雖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時相國鄭愚為之碑曰。天下之言道術者多矣。各用所宗為是。而五常教化人事之外。於精神性命之際。史氏以為道家之言。故老莊之類是也。其書具存。然至於盪情累。外生死。出於有無之間。超然獨得。言象不可以擬議。勝妙不可以意況。則浮屠氏之言。禪者庶幾乎盡也。有口無所用其辯。巧歷無所用其數。愈得者愈失。愈是者愈非。我則我矣。不知我者誰氏。知則知矣。不知知者何以無。其無不能盡空。其空不能了。是者無所不是。得者無所不得。山林不必寂。城郭不必諠。無春夏秋冬四時之行。無得失是非去來之迹。非盡無也。冥於順也。遇所即而安。故不介於時。當其處無必。故不跼於物。其大旨如此。其徒雖千百。得者無一二。近代言之者必有宗。宗必有師。師必有傳。然非聰明環宏傑達之器不能得其傳。當其傳是皆鴻庬偉絕之度也。今長沙郡西北有山名大溈。蟠木穹谷不知其徧幾千百里。為羆豹虎兕之宅。雖夷人射獵虞迹樵甿不敢從也。師始僧。號靈祐。生福唐。笠首屩足背閩來游。菴於翳薈。非食時不出。栖栖風雨默坐而已。恬然晝夜物不能害。非夫外死生忘憂患冥順大和者孰能於是哉。昔孔門殆庶之士。以單瓢樂陋巷。夫子猶稱詠之。以其有生之厚也。且生死於人。得喪之大者也。既無得於生。必無得於死。既無得於得。必無得於失。故於其間得失是非所不容措。委化而已。其為道術。天下之能事畢矣。凡涉語是非之端。辨之益惑。無補於學者。今不論也。師既以茲為事。其徒稍稍徙從之。則與之結構廬室。與之伐去陰黑。以至於千有餘人自為飲食紀綱。而於師言無所是非。其有間者隨語而答。不強所不能也。數十年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