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安帝。於育王塔立大石寺(方志)。秦什出小品般若經十卷。又出十二門論一卷○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至秦數年後。出遊關左。盛闡毗尼。講什所譯斗誦戒本。律藏大弘。叉之力也。其所制內禁輕重二卷。今行於世。叉為人眼青。時號青眼律師(本傳)。
己酉(五)(十一)(更始元)(三)(二)(九)(五)(北燕)(馮跋太平元)(五)(太宗)(永興元)
  什出中論四卷。什甞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子比也。今深識者寡。將何所論。唯與秦王。著實相論二卷。并注維摩經○魏太宗明元帝(嗣)既踐位。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魏史)。
庚戌(六)(十二)(二)(四)(三)(十)(六)(二)(南燕)(為晉)(二)
  劉程之。初入廬山依遠公。而桓玄劉裕竝欲薦之。程之力辭。裕等以其志不可屈。議以遺民之號旌焉。程之自脩淨土。日專坐禪。始涉半歲。即於定中。見佛光照天地。既出定已。愈加怡悅。居山十五年。又於念佛中。見彌陀放光。慰接摩頂。翌日念佛。又見身入寶池。有菩薩。指池謂程之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遂掬飲之。甘美非常。及寤猶覺異香發於毛孔。歎曰。此吾淨士之緣至矣。至是乃集眾敘別。西向端坐斂手而逝。壽五十九。異香郁然。七日而息。遠公撰紀德碑○時遠法師。每送客不過虎溪。道士陸脩靜。同淵明入山見師。師送之。執手共話。不覺過虎溪。三人相顧大笑。今人畫之。為廬山三笑圖○秦佛陀耶舍(此云覺明)。譯四分律六十卷。
辛亥(七)(十三)(三)(五)(四)(十一)(西涼七)(北燕三)(魏三)
  釋曇諦。初母夢一僧寄麈尾并鐵書鎮二枚。眠覺見兩物具存。因而有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示之。諦曰。秦王餉也。年十歲出家。悟自天發。後因喚僧[((素-糸)*力)/石]名。諦又以麈尾示之。[((素-糸)*力)/石]悟其乃弘覺先師也。諦善講經書。後閑居吳興崐山。二十載。時望英豪。欽風問道○釋慧虔初止廬山。次投山陰嘉祥寺。克己導物。苦身率眾。忽得小疾。自知必盡。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尼。夢見觀音入西郭門。幢幡華蓋。光映日月。尼作禮曰。大士何之。答云往嘉祥寺。迎虔公。因爾無常。遠近咸聞異香(僧傳)。
壬子(八)(十四)(西秦)(六)(五)(元姑元)(遷都姑臧)(八)(四)(四)
  西域曇無讖。至姑臧。涼王素奉大法。奉讖為師○廬山遠法師。因西域沙門。敘西土石室佛影光相。是年五月。乃圖畫萬佛影。立臺以奉之(弘明集)。○釋慧持。垂遺戒示寂於蜀龍淵寺。壽七十六○秦九月。什出成實論二十卷。
癸丑(九)(十五)(二)(鳳翔元)(六)(二)(九)(五)(五)
  四月秦羅什法師。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呪。令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覺危殆。於是集眾告別曰。因法相逢。殊未盡心。方復後世。惻愴可言。所譯經論。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言訖而逝。闍維之日。舌果不壞。師壽七十。所譯經論三百八十餘卷(釋教錄云。什公卒時。諸記不定。高僧傳云。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此不然也。准成實論後記云。弘始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出訖。准此十四年末什仍未卒。又准僧肇上秦主涅槃無名論表云。肇在什公門下。十有餘載。若什四年出經。十一年卒。始經八載。未滿十年。云何乃言十有余載。而釋教錄。亦不定其年月。因看弘明集云。有僧肇誄什法師。以癸丑年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故今以此為準)○什之弟子生肇融叡。謂之什門四聖。又加曇影慧嚴慧觀僧[(丰*力)/石]道常道標。謂之什門十哲。又有僧導僧因。皆當世名匠也。洪覺範曰。羅什至關而奇才畢集。於是大法勃興。觀其總領庶務。有道[(丰*力)/石]。精義入神。有僧肇道生。以智禦侮有道融。以辭飾經有僧叡。至於機辨驚群如曇影。抗志不回如道標道恒者。尚多有焉(僧傳)○僧叡善攝威儀。弘讚經法。常迴此諸善。願生安養。後自知期至。集僧告別。酒浴燒香禮拜還座。向西方合掌而逝。是日同寺咸見五色香煙。從叡房出。壽六十七○佛陀耶舍。出阿含經二十二卷○凉土大飢。釋法進。自割肉啖飢民。民取其肉盡而卒(本傳)○釋僧慧。於京師破塢村起草屋。中夜兩燈自行。前數十步。即就其處。立崇明寺(僧傳)。
甲寅(十)(十六)(三)(二)(南涼)(為西秦滅)(三)(十)(六)(魏)
  廬山釋慧永。厲行精苦。願生西方。是年示微疾。忽斂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見。眾咸驚問。答云佛來。言終而卒。壽八十三。咸聞異香。七日乃歇(本傳)○佛陀耶舍。南遊廬山。遠公深敬之。舍乃躬自負鐵。於紫霄峯頂鑄塔。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今存焉(廬山記)○釋法顯。還自西域。初顯得經律。留三年。學梵字。以經像附商。至師子國。又二年。達于青州。大守李嶷。躬迎之。護送入于京師。凡往返十五年(本傳)○秦曇摩耶舍(此云法名)。自弘始九年。譯毗婆沙論。至是三十卷方訖。耶舍常交接神明。而俯同凡俗。時謂已階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