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天神來云。天帝請講華嚴經。與都講維那等五人。同時於座而逝。見聞者。嘆未有也(感通錄)。
  丙申 天監十五年。越州隱岳寺石佛像。初釋僧護擬造十丈。齊建武中。僅成面璞而亡。次有僧淑。襲其功而未成至天監六年。吳郡陸咸夢僧云建安王感疾未瘳。能治剡縣石佛成就。必愈。咸經年稍忘。而僧復夢促之。乃啟建安王。王乃捨金委僧祐。專任像事。以十二年就功。是春方畢。座高五丈。而身十丈。像成。王疾乃瘳(僧史)。
  是年魏肅宗熈平元年。世宗作瑤光寺。未就。胡太后作石窟寺。又作永寧寺於宮側。而永寧工巧尤盛。有真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十。玉像二。又為九級浮圖。高九十餘丈。掘基及黃泉。獲金像三十二軀。太后以為嘉瑞。信法之徵也。飾制[王*(十/(罩-卓+衣))]奇。極世華美。上立剎復高十丈。剎表寶缾。容二十五斛。承露盤一十一重。皆金成之。永夜鈴鐸。聲聞十里。殿如太極殿。三門如端門。僧房千楹。珠玉錦繡。駭人心目。佛法之入中國。塔廟之盛華夏。皆曰閻浮未之有也。初成。明帝與太后共登視。宮中事如掌內。遂禁人登之○楊州刺史李崇上表。以為高祖遷都垂三十年。明堂未修。大紊荒廢。城闕府寺額以頹壞。非所以追隆堂構儀刑萬國也。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免絲燕麥。南箕北斗。事不兩興。須有進退。宜罷尚方雕靡之作。省永寧土木之工。減瑤光材瓦之力。分石屈鐫琢之勞。及諸事非急者。於三時農隙。修此數條。使國容嚴顯。禮化興行。不亦休哉。太后雖優令答之。而終不用其言(通鑑)○魏胡太后好事佛。民多絕戶為沙門○高陽王友李瑒上言。三千之罪。莫大於不孝。不孝之大。無過絕嗣。豈得輕縱背禮之情。肆其向法之意。一身親老。棄家絕養。缺當世之禮。而求將來之益。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安有棄堂堂之政。而從鬼教乎。又今南服未靜。眾役仍煩。百姓之情。實多避役。若復聽之。恐捐棄孝慈。比屋皆為沙門矣○都統僧暹等。忿瑒謂之鬼教。以為謗佛。泣訴於太后。后責之。瑒曰。天神地祇人鬼。傳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然則明者為堂堂。幽者為鬼教。佛本出於人。名之為鬼。愚謂非謗。太后雖知瑒言為允。難違暹等之意。罸瑒金一兩(通鑑)。
  丁酉 十六年。凡造寺。勑蕭子雲飛帛。大書蕭字為扁。時人稱寺為蕭寺(國史補)○僧祐律師。自齊初大弘律法。梁武深相禮遇。凡僧事有疑。皆就審決。年衰。勑乘輿入內。為六宮受戒。王公貴戚。白黑門徒。一萬餘人。師有三藏記。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譜。弘明集。並行於世。
  己亥 天監十八年。會稽僧皎然。著高僧傳十四卷。始自漢永平。終于是歲。凡百五十餘載。百五十七人。附見者二百餘人(大藏)。
  是年四月八日。帝講慧約法師。於等覺殿。受菩薩戒。上屈萬乘之尊。伸在三之敬。暫屏袞服。恭受田衣。宣度淨儀。曲躬誠肅。復設無遮大會。朝野白黑十餘萬眾。香華伎樂。盛於斯時。自是約師入見。別施漆榻。上先作禮。然後就座。皇儲以下盡禮敬焉。因而大赦天下○詔曰。梵網經云。居帝王位者。應先受菩薩戒。故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弘治道。朕思。若不受菩薩戒。豈能起慈悲心。行平等行。所以受持正法。在予不疑。欲以億兆蒼生。同資福慶。凡天下罪無輕重。咸赦除之。
  庚子歲 梁武帝普通元年 魏肅宗孝明帝正光元年。
  是年九月二十一日。天竺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大師至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表聞。梁王武帝遣使詔迎。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自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復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云。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領玄旨。師知機不契。十九日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趍魏境。尋至雒邑。止於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人莫之測○師去後。武帝問誌公。公曰。陛下還識此人否。帝曰不識。公曰。此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帝悔。即遣人追之。誌公曰。莫道遣使。合國人去。他亦不回矣(僧史)。
  魏孝明帝。是年加朝服大赦。命釋老兩宗上殿。齋訖侍中劉滕宣敕。請諸法師。與道士論議。時洛都融覺寺沙門曇無最。與道士姜斌對論。帝曰。佛與老子。同時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成佛。出老子開天經。明是同時。最曰。老子周何王生。何年西入。斌曰。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夜生。簡王四年為守藏吏。敬王元年。八十五歲。見周德凌遲。與散關令尹喜西入明矣。最曰。佛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夜入滅。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三十年。乃與尹喜西遁。此乃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若如來言。出何文紀。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聖人。當明於佛。逈無文誌。何耶。最曰。孔子三備經。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