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公由是多出入禁內。
  癸未 敕法雲寺雲光法師。出入諸殿。講法華經。天為雨華。帝欽禮之。意其證聖。一夜於含光殿。焚疏。請誌公雲光二師。齋習日。誌公獨赴。而雲光不知。帝敬誌焉(僧史)。
  帝一日召誌公于便殿。誌忽顰蹙。引頸興嘆。帝怪問之。誌曰。仇歒生也。帝罔測。盖是年候景生於鮮卑懷朔鎮。即東昏侯後身也。南齊初。帝妃郄氏有三女。帝為雍州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妬。至是化為巨蛇。入于後宮。通夢于帝。求功德拯拔離苦。帝閱大藏。製慈悲懺法。請僧禮佛懺罪。尋化為天人。於空中謝帝功德。已得生天。帝畢世不復議立后(南史)。
  甲申 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萬餘人。升重雲殿。捨道奉佛。親製願文。略曰。弟子梁國皇帝蕭衍。稽首和南。十方佛法僧寶。伏見經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為喻。能出三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弟子在昔迷荒。躭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今捨舊習。歸憑正覺。願使未來生世童男出家。廣化眾生。共取成佛。寧可在正法中長淪苦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涉大乘因。永離邪見(卞正)○十一日降詔勑門下。大經中說。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為正道。餘皆外道。朕捨外道。以事如來。若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子孔子雖是如來弟子而為化。只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偽就真。捨邪入正。經論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若心一等。是無記性。事佛心強。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清者表裏俱淨。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餘諸善。皆是邪見。不得稱正信也。門下速施行○十四日公卿抗表。尊承詔命。帝手勅答曰。能反迷入正。可謂夙植善根。宜加勇猛也○次年三月十七日。侍中蕭綸啟。略曰。臣聞。如來降慈悲雲。垂甘露雨。屬值皇帝菩薩應御物。以法化民。講道傳經。德音盈耳。臣今啟迷方。粗知歸向。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捨老子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許。自是百官皆捨邪歸正矣(卞正論)○是年帝於本第。立光宅寺。鑄金銅丈八像。匠臨就冶。疑銅不足。欲上請。忽有使者。領銅十五車至。云奉勑送寺。即就鎔寫。一鑄便成。唯覺高大。試量乃二丈二尺。以狀奏聞。勅云。初不送銅。斯乃神奇應感也。遂鐫於華趺。以為靈誌也(感通錄)。
  乙酉 四年。初帝夢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為作大齋而救拔之。帝問諸沙門。唯誌公勸帝尋經。必有因緣。乃取藏經。躬身據覽。創造儀文。三年乃成。於是捧文停香燭白佛。若此文理恊聖凡情。願拜起。香灯自明。或儀式未詳。灯暗如初。言訖投地一禮初起。香燭盡明。乃召誌公問曰。何處堪建此會。公曰。潤州澤心寺。江心一峯。水面千里。潭月雙映。雲天四垂。境通幽顯。堪會神靈。勅是年十一月十五日。於澤心寺。依儀修設。帝親臨地席。詔祐律師宣文。利洽幽明。即金山寺也(金山寺碑及葦江集)○舒州潛山最奇。而山麓尤勝。誌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因啟武帝。帝以二人俱具靈通。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鶴止處為記。誌公云。某以卓錫處為記。已而鶴先飛去。至麓將止。忽聞空中錫飛聲。而鶴驚止他處。錫遂卓於山麓。公遂築室。然道人不懌。以前言不可食也(事文類集)。
  丙戌 五年冬。雩祭備至。而雨不降。誌公啟講勝鬘經請雨。上即命法雲法師。於華光殿。講勝鬘。講竟。夜大雪。誌公須一盆水。以刀加上。俄雨大降。高下皆足(南史)。
  戊子 七年。詔畫工張僧繇。寫寶公像。公剺面門。出十二面觀音相。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寫○他日與帝臨江縱望。有物。泝流而上。公以杖引之而至。乃紫栴檀。即雕公像。神彩如生(感通錄)。
  是年魏宣武永平元年。治書侍御史楊固上表。以為當今之務。宜絕談虗窮徹之論。簡桑門無用之費。以救寒飢之苦(通鑑)。
  己丑 魏宣武於乾成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詰經。時魏主專尚浮屠。不事經籍○中書侍郎裴延雋上疏。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在戎馬。未甞廢書。先帝行師。手不釋卷。良以學問多益。不可暫掇故也。陛下升法座。親講大覺。凡在耹聽。塵蔽俱開。然五經治世之揩模。應務之所先。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同。真俗斯暢矣。時佛教盛於洛陽。中國沙門之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別立永明寺。千餘間居之。遠近承風。無不奉佛(通鑑)。
  庚寅 九年。上為太祖文皇帝。於鐘山竹澗。建大愛敬寺。為太后起大智度寺 上幸愛敬寺。設無碍會。以滿鉢水泛舍利。最小者隱不出。帝拜乃於鉢中放光屬天。回旋久之。舉國嗟未曾有也(感通錄)。
  辛卯 十年。帝於天監元年。夢檀像入國。乃令郝騫等八十人。往天竺。迎請優填王所刻佛像其王乃摸刻紫栴檀一像。付騫等歸。是年四月五日。達于楊都。帝與百僚。徒行四十里。迎還太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殺。自是蔬食斷慾(感通錄)。
  癸巳 魏延昌二年。西域勒那摩提。譯寶積經論二十四卷。宣武帝請講華嚴。忽於高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