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歿時。虔作侍者。眾請堂中第一座。嗣諸住持。方議次。虔犯眾曰。未可。須明先師意旨。乃可耳。眾曰。先師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廟香鑪。一條白鍊如何會。第一座曰。是明一色邊事。虔曰。果不會先師意。於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會先師意。香煙滅則我脫去。不然煙滅不能脫。言卒而脫去。虔拊其背曰。坐脫立亡不無。首座會先師意。即未也。廬于普會塔之旁。三年而去。經行於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問無間中人。行什麼行。曰。畜生行。曰。畜生復行什麼行。曰。無間行。曰。此猶是長生路上人。曰。汝須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麼命。曰長生氣不常。復曰。大眾還得命麼。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競起。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賢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於中事是話月。從上宗門中事。如節度使符信。且如諸先德。未建許多名目。指陳已前。諸人約什麼體格商量。這裏不假三寸。試話會看。不假耳根試採聽看。不假兩眼試辨白看。所以道。聲前拋不出。句後不藏形。盡乾坤都來。是汝當人箇自體。向什麼處。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圖度作解。盡未來際。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擬將心意學玄宗。大似西行却向東。先是馬大師。歿於豫章開元寺。門弟子懷海智藏輩。塟舍利於海昏石門。海亦廬塔十餘年。乃沿馮川上車輪峯。逢司馬頭陀勸海留止。因不復還石門。虔自九峯往游焉。遂成法席。為泐潭第一世。繼海遺蹤也。吳順義初。告眾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號圓寂。諡大覺禪師。得法上首殷禪師。

  吉州禾山殷禪師

  禪師名無。殷生吳氏。福州人也。七齡雪峯存禪師見之。愛其純粹。化其親令出家。年二十。乃剃落受具。辭游方至九峯虔公。問汝遠來何所見。當由何路。出生死。對曰重昏廓闢。盲者自盲。虔笑以手揮之曰。佛法不如是。殷不懌。請曰。豈無方便。曰汝問我。殷理前語。問之。曰奴見婢慇懃。殷於是依止十餘年。虔移居石門。亦從之。及虔歿。去游廬陵。至永新。見東南山奇勝。乃尋水而往。有故寺基。蓋文德中。異僧達奚道場。遂定居學者雲集。唐後主聞其名。詔至金陵。問佛法大意。久之有旨。延居楊州祥光寺。懇辭歸西山。詔住翠巖。又住上藍寺。賜號澄源禪師。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三月二日令侍者開方丈。集大眾曰。後來學者。未識禾山。即今識取。於是泊然而化。閱世七十。坐夏五十。諡法性禪師。塔曰妙相。
  贊曰。石霜言。徧界不曾藏。而其子聞公。臨化曰。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九峯言。盡乾坤是汝當人自體。何處安眼耳鼻舌。而其子殷公臨化曰。後來學者。未識禾山。即今識取。予觀其父子兄弟。語言行履。如形著影出。聲呼谷應。而近世禪者。尚佇思。可悲憐也。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林僧寶傳卷第六

    宋明白庵居沙門 惠洪 撰

  雲居宏覺膺禪師

  禪師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兒稚中。骨氣深穩。言少理多。十歲出家於范陽延壽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師使習毗尼。非其好。棄之游方。至翠微會。有僧自豫章來。夜語及洞上法席。於是一鉢南來。造新豐。謁悟本价禪師。价問。汝名什麼。對曰。道膺。价曰。何不向上更道。對曰。向上即不名道膺。价喜以謂。類其初見雲巖時祗對。容以為入室。膺深入。留雲峯之後。結庵而居。月一來謁价。价呵其未忘情。於道為雜。乃焚其庵。去海昏登歐阜歐阜。廬山西北崦。冠世絕境也。就樹縛屋而居。號雲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處。山間樹下。久成苫架。說法其下曰。佛法有什麼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語。欲得如是事。還須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箇什麼。若云如是事即難。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來無巧設。有人問。如何是道。或時答[鹿*瓦]甎木頭。作麼。皆重元來他根本。脚下實有力。即是不思議人。握土成金。若無如是事。饒汝說得。簇花簇錦相似。直道我放光動地。世間更無過也。盡說了合殺頭。人總不信受。元來自家。脚下虗無力。汝等譬如獵狗。但尋得有蹤跡底。若遇羚羊掛角時。非但不見蹤迹。氣息也不識。僧便問。羚羊掛角時如何。答曰。六六三十六。曰。會麼。僧曰。不會。曰。不見道無蹤迹。又問。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語。膺呼問者名曰。會麼。曰。不會。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汝若會。迦葉不覆藏。乃曰。僧家發言吐氣。須有來由。莫當等閑。這裏是什麼所在。爭受容易。凡問箇事。也須識好惡。若不識尊卑良賤。不知觸犯。信口亂道。也無利益。竝(音旁)家行脚。到處覔相似語。所以尋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怕同學多去。第一莫將來。將來不相似言語。也須看他。前頭八十老人。出場屋。不是小兒戲。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參差。即千里萬里。難為収攝。蓋為學處容易。不著力。敲骨打髓。須有來由。言語如鉗如夾。如鈎如鏁。須教相續不斷。始得。頭頭上具。物物上明。豈不是得妙底事。一種學。大須子細研窮。直須諦當。的的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