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不與麼咄。休認著。認著依前還不是。

  范仲淹(瑯琊慧覺禪師法嗣)

  范仲淹。字希文。吳郡人。宋仁宗朝。累官樞密參知政事。守吳日。瑯琊慧覺禪師來謁。留數日。淹於言下知歸。贈覺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閑。直欲與師閑到老。盡收識性入玄關。淹嘗宣撫河東宿保德傳舍。獲故經一卷。名十六羅漢因果頌。藏經所未錄。淹為之敘曰。此頌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予讀之。一頌一悟。方知人世有無邊聖法。大藏遺落其文。因以付沙門慧喆。俾行於世。起居舍人尹洙。嘗參法眼悟道。與淹為莫逆交。臨終日。先以手書別淹。淹馳至。慟哭之。洙張目曰。已與公別。何用復來。且死生常理。希文豈不曉乎。言訖端坐而逝。淹幼時讀書長白山中。一日於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貴。語僧出金修寺。生平行業。焜燿史冊。卒諡文正。追封楚國公。

  尹洙

  字師魯。謫居大梁。時與法眼禪師游。一日謂眼曰。洙邇來。頗以退靜為得。眼曰。曷若退靜兩忘。洙即有省。臨終日。手書別范文正公。適朱從事炎至。洙謂炎曰。吾素學佛於禪師法眼者。乃今資此也。

  朱炎

  真宗時為節度判官。久讀海眼。未知趣入。一日問講僧義江曰。此身死後。此心何在。江曰。此身未死。此心何在。炎契旨。述偈曰。四大不須先後覺。六根還向用時空。難將語默呈師也。只在尋常默語中。江曰。更須吐却。

  晁逈

  字明遠。清豐人。歷事三朝。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年八十四。諡文元。當弱冠時。遇高士劉惟一。訪以生滅之事。一曰。人常不死。逈駭之。一曰。形死性不滅。逈始悟其說。自是留意禪觀。嘗有詩曰。鍊鑛成金得寶珍。鍊情成性得天真。相逢此理交談者。千百人中無一人。又嘗曰。予觀寶積經中末後云。若彼比丘。於一切法。但取一行。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謂禪行。予詳此語。若有灼然明禪理而學佛者。止用此一科足矣。逈謝政後。燕居獨處道院。不治他務。戒家人無輙。有請子宗慤擢.進士易章服詣謝。逈亦不顧。晚年尚讀壇經。其七世孫見其後題云。時年八十一。第十六次看過。

  李沆

  字太初。真宗時拜相。卒諡文靖。居嘗端默寡言。深通釋典。尤厭榮利。家人以所居第湫隘勸治之。沆曰。身食厚祿時。有橫賜計亦可治。但念內典。以此世界為缺陷。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耶。堂下花檻欹損。經歲不問。有請之者。曰。豈以此故。動吾一念哉。臨終盛暑。停屍七日。顏色不變。吐香如蓮花。

  杜衍

  字世昌。山陰人。慶曆中。為相封祁國公。與張方平皆致。政居睢陽。里巷相往來。衍每笑安道佞佛。對賓客必以此嘲之。方平但笑而已。有朱承事者。以醫學遊二公間。常謂平曰。杜公天下偉人。惜未知此事。公有力。盍不勸發之。平曰。君與此老緣熟勝我。我止能助之耳。一日衍召朱切脈甚急。朱謂使者曰。汝先往白相公。但云。看楞嚴經未了。使者如所告馳白。衍默然久之。乃至。衍隱几。揖令坐。徐曰。老夫以君疏通解事。不意近亦例闒茸如。所謂楞嚴者何等語。乃爾躭著。聖人微言。無出孔孟。捨此而取彼。是大惑也。朱曰。相公未讀此經。何以知不及孔孟。以某觀之。似過之也。袖中出其首卷曰。相公試閱之。衒取默觀。不覺終軸。忽起大驚曰。世間何從有此書耶。遣使盡持其餘來徧讀之。捉朱手曰。君真我知識。安道知之久。而不以告我何哉。即命駕見平。敘其事。平曰。譬如人失物。忽已尋得。但當喜其得之而已。不可追悔其得之蚤晚也。僕非不相告。以公與朱君緣熟。故遣之耳。雖佛祖化人。亦必藉同事也。衍大悅。

  張方平

  字安道。號樂全。宋城人。官太子少師。諡文定。以廣大心為清淨覺。慶曆中。嘗為滁州守。游瑯琊山。抵藏院。偶見楞伽經。取視之。忽感悟前身事。入手恊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夙障氷解。細視筆畫。手跡宛然。讀至世間離生滅。猶如虗空華。遂明己見。偈曰。一念在生滅。千機縛有無。神鋒輕舉處。透出走盤珠。暮年以此經授蘇軾。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江淮間。軾乃為書而刻之。王安石嘗問平曰。孔子去世百年而有孟子。後絕無人。何也。平曰。豈無人。亦有過之者。曰。誰曰南嶽讓.嵩山珪.馬祖.石頭.丹霞.無業.雪峰.巖頭。若此類是也。安石聞舉。意不甚解。乃問曰。何謂也。平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盡歸釋氏矣。安石欣然嘆服。後舉似張無盡。無盡撫几曰。達人之論也。
  贊曰。史稱范公。宋朝人物。第一及考。其參慧覺。有盡收識性入玄關之句。自非禪學精深。何以解行卓絕乃爾。孟軻氏云。有本者。如是予。亦云。但得本。莫愁末。又曰。向上一著。其知有此事者。宋以後。出自宰官。居士為多。如晁文元.李文靖.杜祁公.張文定。輩雖師承印證。考據無從。然皆見地高明。履踐真確。有古尊宿遺風。因各附錄之。以為宗乘之一助云。

  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