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走出。如舊相識。禮拜歡喜。父母異之。引入設食。安曰。此女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見其初生髮如雉毛。既是女。故名雌雉也。安大笑。為述本緣。女聞涕泣。苦求出家。二親欣然許之。為講涅槃。聞便領解。一無遺漏。至後三卷。茫然不解。於時始年十四。便就講說。遠近咸聽。歎其宿習。因斯躬勸。從學者眾矣(出續高僧傳)。

  宣帝

  ○帝即位。嘗謁僧稠禪師。稠牀坐不迎。其徒勸迎者。稠曰。昔優填王。懷惡心來。賓頭盧尊者下牀。行七步迎之。七日後。王失國位。被鄰國擒捉鎖脚。囚禁十二年。吾今雖寡德。冀帝獲福耳。俄以此被譖。帝銜之。將復入寺。按其不敬誅之。稠已知之。及帝來寺。預出十里許候之。帝怪問。稠曰。恐身血汙伽藍。遠來就刃耳。帝悚然悔謝。謂其臣楊遵曰。朕不明。幾妄黷聖師。即奉之如故。帝問前身。稠曰。陛下前身。羅剎也。今好殺。蓋餘習耳。帝問何以知之。稠請以盤貯水。自呪之。命帝臨觀。見自形正羅剎狀。仍有羣羅剎隨之。帝大驚。自是絕葷。終日坐禪。禮佛行道。如旋風焉(出通載)。

  梁
  元帝

  ○武帝第七子。諱繹。字世誠。初武帝夢僧眇一目。手執爐云。託生王宮。已而母夢月墮懷中。遂生帝。帝幼即一目病。醫療不効。竟眇一目。首封湘王。即位于江陵。捨宮造天宮寺及天居寺。每講法華經。解成實論。壽四十七(出梁史)。

  隋
  博陵

  ○崔彥武。開皇中。為魏州刺史。因行部至一邑。愕然驚喜。謂從者曰。吾昔嘗在此邑中為人婦。今知家處。因乘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門。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謁。彥武入家。先升其堂。視東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因謂主人曰。吾昔所讀法華經。并金釵五雙。藏此壁中高處。是也。其經第七卷尾後紙。火燒失文字。吾今每誦此經。至第七卷尾。恒忘失。不能記得。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函。開第七卷尾。及金釵。並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誦此經。釵亦是其物。彥武曰。庭前槐樹。吾欲產時。自解頭髮。置此樹穴中。試令人探樹中。果得髮。於是主人悲喜。彥武留衣物。厚給主人而去。

  太山

  ○大業中。有客僧行至太山廟。欲寄宿。廟令曰。此別無舍。惟神廟廡下可宿。然而比來。寄宿者輒死。僧曰。無苦也。不得已從之。為設牀於廡下。僧至夜端坐誦經。可一更。聞幄環珮聲。須臾神出。為僧禮拜。僧曰。聞比宿者多死。豈檀越害之耶。願見護之。神曰。遇死者將至。聞弟子聲。因自懼死。非煞之也。願師無慮。僧因延坐談說。如食頃。問曰。聞世人傳說云。太山治鬼。寧有之耶。神曰。弟子薄福有之。豈欲見先亡乎。僧曰。有兩同學僧先死。願見之。神問知名。乃曰。一人已生人間。一人在獄罪重。不可喚來。若師就見可也。僧聞甚悅。因起出不遠。而至一所。多見廟獄火燒。光燄甚盛。神將僧入一院。遙見一人。在火中號呼。不能言。形變不復可識。而血肉焦臭。令人傷心。神曰。此是也。師不欲歷觀耶。僧愁愍求出。俄而至廟。又與神坐。因問欲救同學。有得理耶。神曰。可得。能為寫法華經者便免。既而將曙。神辭僧入堂。旦而廟令視其僧不死。怪異之。僧因為說。仍即為寫法華經一部。經既成。莊嚴畢。又將經就廟宿。其夜神出如初。歡喜禮拜。慰問來意。以事告之。神曰。弟子已知之。師為寫經。始書題目。彼已脫免。今又生在人也。然此處不潔。不可安經。願師還將送向寺。言說久之。將曉辭訣而去。送經於寺。杭州別駕張德言前任兖州。具知其事(右二出冥報記。此記二卷。是唐朝永徽年。吏部尚書唐臨撰)。

  徐陵

  ○智威禪師。前身是陳時僕射徐陵。聽智者大師講經。因立五願。一臨終正念。二不墜三途。三人中託生。四童真出家。五不墮流俗之僧。後生縉雲朱氏。年十八。將納婦。路逢梵僧謂曰。少年。何意欲違昔誓。因示其五願。威聞已。不復還家。即往國清寺。投章安法師。咨受心要。即證法華三昧。

  天台

  ○國清寺僧智環。為直歲。將常住布十端。與始豐縣丞李意及。久而不還。環死作寺家奴。背有智環字。既而丞亦死。亦作寺家奴。背亦有李意及字(右二出統紀○天台縣。在隋唐時。名始豐)。

  唐
  汾州

  ○劉善經。隰城人。少小孤。母所撫育。其母平生。恒習讀內典。精勤苦行。以貞觀二十一年亡。善經哀毀過禮。哭聲不輟。至明年。善經彷彿之間。見其母曰。我為生時修福。得受男身。今生於此縣南。石趙村宋家。汝欲相見。可即至彼也。言訖不見。善經如言而往。不移時而至。彼於是日。宋家生男。善經因奉衣物。具言由委。此男現在。善經恒以母禮事之。隰州沙門善撫。與善經知舊。見善經及鄉人所說。為余言之。

  相州

  ○淦陽縣。智力寺。僧言高。俗姓趙氏。其兄子先身。於同村馬家為兒。馬家兒。至貞觀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