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近道俗咸傳之。
  昭明太子傳。高祖大弘佛教。親自講說。太子亦崇信三寶。遍覽眾經。乃於宮內。別立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談論不絕。太子自立三諦法身義。並有新意。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義殿。咸以為至德所感焉。
  南平元襄王偉傳。偉晚年崇信佛理。尤精元學。著二旨義。別為新通。又製性情幾神等論其義。僧寵及周捨殷鈞陸。倕並名精解。而不能屈。
  鄱陽忠烈王恢傳。恢有孝性。初鎮蜀。所生費太妃猶停都。後於都下不豫。恢未之知。一夜忽夢還侍疾。既覺憂皇。便廢寢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後又目有疾。久廢視瞻。有北渡道人慧龍。得治眼術。恢請之。既至空中忽見聖僧。及慧龍下鍼。豁然開朗。咸謂精誠所致。
  何點。傳點字子[折/目]。廬江灊人也。少時甞患渴痢。積歲不愈。後在吳中石佛寺建講。于講所晝寢。夢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夢中服之。自此而差。時人以為淳德所感  引字子季。點之弟也。甞至吳居虎丘西寺講經論。學徒復隨之。東境守宰經途者。莫不畢至。引常禁殺。有虞人逐鹿。鹿徑來趨。引伏而不動。又有異鳥。如鶴紅色。集講堂。馴狎如家禽焉。初開善寺藏法師。與引遇于秦望。後還都卒于鍾山。其死日引在般若寺。見一僧授引香奩并函書云。呈何居士。言訖失所在。引開函乃是大莊嚴論。世中未有。又于寺內立明珠柱。乃七日。七夜放光。太守何遠以狀啟。昭明太子欽其德。遣舍人何思澄。致手令以褒美之。中大通三年卒。年八十六。
  劉慧斐傳。慧斐字文宣。彭城人也。甞遊于匡山。過處士張孝秀。相得甚歡。遂有終焉之志。因不仕居于東林寺。慧斐尤明釋典。工篆隸。在山手寫佛經。二千餘卷。常所誦者。百餘卷。晝夜行道。孜孜不怠。遠近欽慕之。論者云。自遠法師沒後。將二百年。始有張劉之盛矣。
  劉訏傳。訏字彥度。平原人也。訏善元言。尤精釋典。曾與族兄劉。歊聽講于鍾山諸寺。因共卜築宋熈寺東澗。有終焉之志。
  劉歊傳。歊字士光。訏族兄也。幼時甞獨坐空室。有一老公。至門謂歊曰。心力勇猛。能精死生。但不得久滯一方耳。因彈指而去。歊既長。精心學佛。有道人釋寶誌者。時人莫測也。遇歊于興皇寺驚起曰。隱居學道。清淨登佛。如此三說。
  庾詵傳。詵字彥寶新。野人也。晚年以後。尤遵釋教。宅內立道場。環繞禮懺。六時不輟。誦法華經。每日一遍。後夜中。忽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因晝寢忽驚覺曰。願公復來。不可久住。顏色不變。言終而卒。時年七十八。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矣。
  張孝秀傳。孝秀字文逸。南陽宛人也。博涉羣書。專精釋典。普通三年卒。時年四十二。室中皆聞有非常香氣。
  孔休源傳。休源長子雲章。篤信佛理。遍持經戒。官至岳陽王府諮議東揚州別駕。
  謝舉傳。舉少博涉多通。尤長元理。及釋氏義。為晉陵郡時。常與義僧。遞講經論。徵士何引。自虎丘山赴之。其盛如此。
  斐子野傳。子野末年。深信釋氏。持其教戒。終身飯麥食蔬。中大通二年卒。高祖勅撰眾僧傳二十卷。
  陶弘景傳。弘景曾夢佛授其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乃詣鄮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後太宋臨南徐州。欽其風素。召至後堂。與談論數日而去。太宗甚敬異之。
  獨異志。梁武帝酷好佛法。然性多含恕。勅天下貢獻綾羅錦綺。不令織鳥獸之形。恐裁翦之時。有傷生物之意也。
  佛法金湯編。梁簡文帝。委心妙法。徧覽元章。撰法集記二百卷。法寶聯璧四百餘篇。造資敬報恩二寺  元帝為湘東王時。捨宮造天宮寺。請法聰居之。修崇佛事。即位于江陵。改元承聖。甞著書曰金樓子。
  佛祖統紀。陳鍼智者之兄。為梁晉安王中兵參軍。年四十。仙人張果相之曰。死在期月。師令行方等懺。鍼見天堂門牌曰。陳鍼之堂。後十五年。當生於此。果後見鍼。驚問曰。君服何藥。答曰但修懺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終。智者甞為其撰小止觀。咨受修習。夙夜不怠。
  陳書江總傳。總甞自敘其略曰。歷升清顯。備位朝列不。邀世利。不涉權幸。甞撫躬仰天太息曰。莊青翟位至丞相。無迹可紀。趙元叔為上計吏。光乎列傳。官陳以來。未甞逢迎一物。于預一事。悠悠風塵。流俗之士。頗致怨憎。榮枯寵辱。不以介意。太建之世。權移羣小。諂嫉作威。屢被摧黜。奈何命也。後主昔在東朝。留意文藝。夙荷昭晉。恩紀契闕。嗣位之日。時寄謬隆。儀形天府。釐正庶績。八法六典無。所不統。昔晉武帝。策荀公曾曰。周之冢宰。今之尚書令也。況復才未半古尸素。若茲晉太尉陸玩云。以我為三公。知天下無人矣。軒冕儻來之一物。豈是預要乎。弱歲歸心釋教。年二十餘。入鍾山。就靈曜寺則法師。受菩薩戒。暮齒官陳與攝山布上人遊款。深悟苦空。更復練戒。運善於心。行慈於物。頗知自勵。而不能蔬。菲尚染塵勞。以此負愧生平耳。總之自敘。時人謂之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