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兒子安限外。兒一見師。走入懷抱悲泣良久。及年長大。志願出家。還事超師(靈瑞集)。

  岐州慈禪師

  僧孝慈。居慈門寺。自幼依信行禪師說三階佛法。以修苦行。身常乞食。著糞掃衣。六時禮懺。隨所住處亦以是化人。唱言誦大乘經者則入十方阿鼻地獄。急須懺悔。一時在岐州說法次。彼有優婆夷持法華經勸諸有緣同誦。師言曰。汝持法華。不當根機。合入地獄。速須捨誦。餘者竝捨之。其為首優婆夷不忿。即於大齋日萬人聚會燒香發誓曰。若某持法華經不稱佛意。願身染惡病令大眾見。又願生身陷入地獄。若某持法華經稱順佛意。願禪師即當此報。言已慈即應時被神所打。失音不能言。其西高座唱集錄者亦復失聲。內有五箇老禪亦語不得。其捨讀誦人睹茲異報。讀誦倍先(自鏡錄)。

  湘州崇法師

  僧法崇。篤志經論。尤精法華。著疏四卷。甞至湘州麓山。山精化為夫人。詣崇請戒。因捨所居山為寺。未幾化洽湘土(續靈瑞集)。

  揚岐州二僧

  開皇初。揚州有僧。誦通涅槃。自矜其業。岐州東山有沙彌。唯誦普門品。二人俱暴死。同至冥府。王即處沙彌於金座。誦所業經。甚鄭重之。又處其僧於銀座。誦涅槃經。心不甚敬。誦訖。王問簿典云。二人俱有壽。遂放還。誦涅槃僧恃所誦多。心大恨恨。乃問沙彌住處。後願相尋。二人既穌。誦涅槃僧至岐州。果得沙彌。問其所以。沙彌曰。所誦此品。別衣別座。燒香呪願。然後啟口。斯法無怠。更無餘術。僧乃謝曰。吾罪深矣。所誦涅槃。威儀不整。身口不淨。救忘而已。古人有言。多惡不如少善。於今取驗。此亦精進。非波羅蜜也(止觀輔行)。

  眉州泰法師

  大隋有僧法泰。姓呂氏。初披戴為道士已十餘年。忽厭彼宗。迴心大覺。乃往眉州鼻山。投師落[髟/采]。持誦蓮經。尋即通利。仍親寫是經一部。數有靈異。因辯錢兩千。將向益州裝潢。擔至筰橋。橋斷墮水。僕雖得濟。乃失衣籠。泰大呼曰。錢物尤閒。何忍其經。有人漉得者。當贈兩千。時有一人沒水求之。但得錢物。泰更巡望求覓。忽睹州中有一襆子。試取之。乃經也。草木所擎宛無濕處。遂往裝潢。洎還寺供奉。每聞異香凝結。精進倍加。夜課一部以為常式。寺有彪法師講授。午夜看讀。嫌泰誦經之煩。欲勉低聲。及往。忽見泰之門前神人無數。皆跪膝合爪。愧汗而退(續高僧傳)。

  成都恭上人

  上人慧恭。俗周氏。成都府人。從釋紹提寺。與僧慧遠結契勤學。取成法器。遠往長安聽成實。還鄉講授。卓爾絕倫。恭去荊揚。訪道而歸。契闊三十年。夜話次。遠語如流。恭杜無所對。遠譏之。恭曰。賦性至愚。無所解也。遠曰。可不誦得一經乎。恭曰。誦得普門品。遠猶輕之。恭曰。經卷雖小。佛口所宣。當為兄誦一徧。恭即敷座而誦。纔始發聲。覺有香氣。次見天華零亂。天樂嘹亮。經已便息。遠作禮稱讚。願留教誨。恭曰。非某之力。諸佛力耳。恭即拂袖而去。不知所終(續高僧傳)。

  荊州隱禪師

  禪師法隱。久住荊州覆船東嶺。誦法華經為己業。每恨未閑心觀。即往松滋問津于法常禪師。深得理趣。一日去與故人胡君義相別。不值。書壁記某年月當遠行。後忽語諸僧曰。吾今日作一覺長眠。明日不起。眾排門看之。其右脇蟬蛻矣。觀其書壁歲月。莫不合者(續高僧傳)。

  廬山充法師

  師名法充。九江畢氏子。厭世出家。常持法華.大品。徧數惟多。莫得而紀。住廬山化城寺。又習正定。不涉人間。每勸眾僧無以女人入寺。上損佛化下墜俗謠。有不從者。充曰。正教不行。義須早死。何慮方土不奉戒乎。遂潛往香鑪峰投身粉骨。誓生淨土。有人見師墜下。就而覓之。乃充也。身既無損。誦經如故。固請還寺。僧感死諫。即斷女人。後六年卒。時當盛暑。其屍不朽。如蘭之馨。開皇中也(續高僧傳)。

  黃州秀上人

  隋末有僧玄秀。居黃州隨華寺。性清志溫。常誦法華。每有異相。不以為奇。時當酷暑。友人遣价召師納凉。行至房前。忽見人馬翊衛。怖懼而返。友人親往。所見果然。迴轉後門。兵甲彌多。填塞空中。不可勝數。四眾盛傳。咸曰神異(續高僧傳)。

  齊州生法師

  齊州釋僧生。孤雲之性。初無定姿。但是伽藍。不問有無僧眾。於中止住。乞食自資。誦法華經滿一千部。即便移錫。開皇中至靈巖寺持誦。一夜忽見神人數十俯伏聽受。生曰汝是何者。神曰。弟子是山神。住此已七百年。今聞法師誦經之聲。特來聽受。請師為誦。良久乃去。自是常來。師續詣相州法藏寺建大藏。於眼中然燈供養大乘。旋誦不息。後終於彼(靈瑞集)。

  蘇州亮法師

  大業中。虎丘有僧亮。十二出家稟學。唯誦法華。未滿四旬一部通利。南游會稽。於剡縣三生像前。鄮山舍利塔前。各然一指。以表慧燈供養。尋返故鄉。止北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