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不過數人。意傳之者或逸歟。抑多浮沈隨俗。克自振厲者少歟。而其僅可傳者。大率能謹持誦。堅誓願。臨終現諸瑞相。錄而傳之。以為修行正軌云。

  淨土聖賢錄卷六
  淨土聖賢錄卷七
  往生人王第五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雅好佛法。甞謂侍臣曰。我為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淨土。可以棲神。我當發願求生彼國。於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臨終容色愉悅。現諸瑞應(往生集)論曰。自佛教東來。有國之君深心宏護者。代不乏人。而往生瑞應。紀載罕聞。不可得而詳也。昔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窅然喪其天下焉。夫誠能以淨土為歸者。其於天下。亦若是而已矣。

  往生王臣第六
  七萬釋種

  佛在迦毗羅國尼居陀林。勅弟子迦盧陀夷。往化父王。迦盧陀夷至迦毗城。以神通力。於虗空中跏趺而來。為淨飯王讚歎如來希有功德。王起敬信心。率諸釋種。往詣佛所。佛既為天龍八部各授記已。因為王廣說三解脫門。復言。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王言。若一切法是佛法者。一切眾生。亦應是佛。佛言。若不顛倒見眾生者。即是其佛。所言佛者。如實見眾生也。如實見眾生者。即是見實際。實際者。即是法界。一切法無生。此是陀羅尼門。可於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於他。爾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聞法解悟。得無生法忍。佛現微笑而說偈曰。釋種決定智。是故於佛法。決定心安住。人中命終已。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無畏成菩提(寶積經○按淨飯王涅槃經別記王生淨居天故不載此錄)。

  劉程之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少孤。事母孝。善老莊言。不委蛇於時俗。初為府參軍。公卿先後引薦。皆力辭。時慧遠法師止於廬山東林寺。修念佛三昧。程之往依之。遠曰。官祿巍巍。云何不為。程之曰。晉室無磐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何為哉。劉裕以其不屈。號曰遺民以旌之。同時清信士宗慤雷次宗周續之張野張詮畢頴之等。咸來廬山。乃於西方三聖像前。建齋立社。同修淨業。程之鑱石為誓。其辭曰。夫緣化之理既明。則去來之兆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前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朝勤。仰思攸濟者也。葢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跡來。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苟求之無主。則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謀而感。僉心西境。叩篇開信。亮情天發。乃機象通於寢夢。欣歡百於子來。於是雲圖表暉。影侔神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寔天啟其誠。冥運來萃者矣。然其景績參差。功德不一。雖晨祈云同。夕歸攸隔。即我師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等施一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俱遊絕域。其驚出絕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於雲嶠。忘兼全於幽谷。然後妙覲天儀。啟心貞照。識以悟心。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咏言。飄雲衣於八極。汎香風以忘年。臨三塗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眾靈以繼軌。指大覺以為期。究茲道也。豈不宏哉。程之度西林澗北。別立禪坊精研元理。兼持禁戒。著念佛三昧詩。居半載。即於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更十五年。於正念佛時。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覆我以衣。俄而佛為摩頂。引袈裟以被之。他日又夢入七寶池。見蓮華青白色。其水湛湛。有人項有圓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程之飲水甘美。及寤。異香發於毛孔。乃語人曰。吾淨土之緣至矣。請僧轉妙法蓮華經。近數百周。程之對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養阿彌陀佛。復次供養妙法蓮華經。所以得生淨土。由此經功德。願與一切有情俱生淨土。即與眾別。臥牀上。面西合掌。泊然化去。時晉義熈六年。年五十九(東林傳出三藏記集)。

  于昶

  于昶。不詳其里居。唐天后朝。任并州錄事。晝決曹務。夜判冥司。每知災咎。陰為之備。凡六年。丁母憂。持金剛經為日課。更不復為冥吏矣。年八十四。將終。忽聞奇香。遽謂左右曰。西方聖人來迎我也。即向西連稱佛名而逝(報應記)。

  馬子雲

  馬子雲。不詳其里居。舉孝廉。任涇縣尉。充本郡租綱。督運入京。舟溺。沈米萬斛。繫獄中。子雲專心念佛。閱五年。遇赦得出。隱南陵山寺中。持一食齋。天寶十年。卒於涇。先謂人曰。吾因數奇。遂精持內教。今西方業成。當往生安樂世界爾。明日。沐浴。衣新衣。端坐合掌。俄而異香滿室。子雲云。佛來矣。遂逝(紀聞)。

  韋文晉

  韋文晉。不詳其所出。仕於唐。位至觀察使。建西方道場。篤志淨業。求生西方。一日正持佛名。跏趺而化。異香滿室(佛祖統紀)。

  張抗

  張抗。不詳其所出。石晉朝。官翰林學士。課大悲呪十萬徧。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