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也,言宣氣生萬物也,泰言高大之至也。《爾雅》云:右陵泰丘。或云,泰者太也,謂天地太和之氣發舒於東方也。
  《周禮職方》曰:河東日兗州,其鎮日岱山。按鎮言其重也。
  《爾雅》曰:河東岱。又曰:泰山為東嶽。又曰:中有岱嶽,與其五谷、魚、盥生焉。按《詩》註云:嶽言山之尊也。東方主天地生氣,以方位別五嶽,是為天之東柱。
  《公羊傳》曰: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惟泰山耳。
  《漢官儀》曰: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餘盤,經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禪處,凡四十里。山頂西巖為仙人石問,東巖為介丘,束南巖名日觀。日觀者,雞一嗚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所。又東南名秦觀,秦觀者望見長安;昊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黃河去泰山二百餘里,於祠所瞻,黃河如帶,若在山陸。山南有廟,悉種梧千株,大者十五六圍,相傳云漢武所種。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松,見在。
  《後漢書》曰:光武封泰山,雲氣成官闕。
  《道藏書》曰:泰山周迴一百六十里,畸五十步,方面各四十里。郭璞書曰:泰山在奉高縣西北,從山下至頂,四十八里一百步。
  《山海經》曰:泰山環水出焉,束流注於海。
  《法苑珠林》曰:泰山之束有醴泉焉,其形如井,本體皆石,欲取飲者,皆洗心跪而抱之,則泉出如流,若或污慢,則泉縮焉,蓋有神明以宰之也。
  曾鞏《二堂記》日泰山之北水,與齊之東南諸水,西北匯於黑水之灣,又西北匯於梧崖。蘇束坡《送楊傑詩序》曰:無為子嘗奉使登泰山絕頂,雞一嗚見日出。
  魏莊渠書曰:泰山之上有日觀峰者,夜半可以跳而見浴日,彌望如鋪金者,海也,綠色微茫中有若掣電者,海島溪山相問也。金色漸淡,日輸浮動,水中如大玉盤,適海濱望而見海日是矣。登天台之巔日華頂者,乃知此特小海耳,諸山環列外乃為大海。泰山有日觀者,觀日於未出也;有月觀者,觀月於已役也,長安觀者,西望秦問諸山也;越觀也者,南望會稽諸山也。衡山有七十二峰,亦有日觀、月觀,不及泰山者,當卯位也。
  《岱宗記》曰:梁父,長白二山,為泰山輔嶽。
  《通志》曰:濟南諸山,其非麓也,兗州諸山,其南麓也;青齊海上諸山,其左翼也;河束諸山,其右翼也。斯其為泰山矣乎?迺若山南則有漢武遺梧,天門則有五大夫松,絕頂則有秦無字碑,懸崖則有唐開元銘,斯則泰山古蹟之最優者。
  《茅君傳》曰:仙家凡三十六洞天,泰山周迴三十餘里,名三宮空洞之天。
  《博聞錄》曰:泰山名蓬玄太空洞天,嶽帝所居,其高四千丈,環一千里。
  《五嶽記》曰:束嶽泰山,嶽神天齊王,領仙官仙女九萬人。山周迴二千里,在兗州,奉符縣。
  《福地記》曰:泰山洞天,周迴三千里,鬼神之府。
  《列仙傳》曰:岱宗石室中,上下懸絕,其中金床玉几。尸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閣。
  《博物志》曰:泰山一日天孫,言為天帝之孫也。主召人魂魄。束方萬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長短。
  《道經》曰: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
  堪輿家曰:泰山之麓水交流,孔林獨茂,蓋指浮漂梳洗汶漸,而言吾夫子之生也,豈偶然哉?是故其終也,曳杖之歌泰山。自任公姓振振,世祿罔替,則嶽靈之篤於孔氏者,其有窮乎?
  《勝覽》曰:嘗臘月衝雪登嶽,至御帳,雲姻模糊。至十八盤,天宇開霽,俯矚山腰,猶有雲靄。及下山,大雪如故。冬春之交,諸崖谷出姻霧,寒甚,初尚可指,數.頃,則緩鍵蒙覆,盡失山形。少霽,溪壑林木及樓閣簷牙,凝結冰花,珠聯粉綴如畫。嘗於春時,晨觀山半,雲布平密,絢爛一色,宛然倒看天宇。四月以後,山多蒸濕,不可居。五六月亦寒,衣必綿,外必炕。早暮如深秋。遇夏時暴雨,山半風激雲湧,雷聲電光,皆出其下,隱約見麓地,白波沆沸如海,頃忽雲升嶽顛,則上下皆雨。人飲諸崖水,多瀉,惟瑤池、白鶴、水簾、玉花、玉女數泉,甘美。元君祠東崖一竅,泉滴如珠,晝夜出一斛許,其味尤佳。
  岱史第四卷山水表
  叔曰:曷表乎山水也?表山水之附麗於岱嶽者也。夫岱嶽,山也,而兼以水言者何?山下出泉,謂夫水之源也,故言山必言水也。今其山之得名:曰峰、曰巖、曰洞、曰嶺、曰崖、曰臺、曰門、曰峪、曰寨、曰園、而莫非山也。水之得名:曰泉、曰池、曰井、曰溪、曰河、曰灣、而莫非水也。其他曰橋、曰坊、曰題勒,凡以表勝於山水也。總之,則皆岱嶽之勝也。夫天下佳山水,古今人類能言之,仁智所樂,豈虛語哉?維玆山水,非可以例言也。上應天齊,宗長群嶽,日月之所避隱,雲雨之所官府,帝王之所肇祀,億兆之所奔走,品彙萬有之所蕃滋,即一拳之石,鍾靈秀而毓化機,一掬之泉,潤濟汶而衍沬泗,其為功化豈不弘多。弗啻雲巒風壑,絕壁重標,峻閣千尋,峭門萬仞,飛湍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