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瀋王記
  會真宮任式記 后土殿
  青帝觀宋加號讚 御讚 御祝文明弘治御
  祝文
  三皇廟明弘治御祝文
  碧霞宮高誨玉女考略
  嘉靖御祝文劉定之記略
  尹龍記略徐溥記略
  崔文奎記略
  郭記銅鼓記略
  方遠宜祝文
  王之綱玉女傳
  何起嗚宣諭
  李輔祈雨告文
  天傳行宮  升元觀宋動碑徐世隆記
  天書觀   長春觀元和記略
  龍泉觀   風伯雨師廟
  高真院   三官廟
  鄧都廟   李欽記森羅殿徐世隆記略
  趙相公廟  三靈侯廟
  靈振侯廟王真記略 關王廟
  淵濟公廟趙合記 王天挺記 李簡謝雨文
  路希尹感澤記夏靖記
  岱史第八卷遺蹟紀
  叔曰:紀遺蹟者何?志往古之勝蹟,昭垂迄今猶未泯者也。夫代與時更,物隨世變,居今考右,匪蹟曷因?維玆泰山,帝王制作之隆、聖哲人文之盛,種種勝蹟,何可縷指,其大者,如豐明堂,則思虞周之盛治;躡登封臺,則慨世主之侈心,讀秦篆碑、磨崖碑,則睹大手筆之書法,攀孔子登臨處,則抱小天下之氣象;陸謝過城,履汶陽田,則欽次事武備之聖謨;稽顏淵之望擊練,曾子之歌梁山,則邇聖門英賢之濟濟;考孫明復之講學石,守道之捧杖履,則憶當時師弟子之雅操。諸皆遺址依然,文獻具在,流風餘韻,與泰岱為終始,所謂曠千百載而相感者,其在斯與。若仙家者流遊方之外,亦洞天福地所時有也,故併及之。
  帝王遺蹟
  玉簡,《風俗通》曰:岱宗上有金筐玉策,能知人年壽脩短。漢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讀日八十,其後果壽八十。國朝洪武初,居民於山中得玉匣,內有玉簡十六。有司獻於朝,驗其刻,乃宋真宗祀泰山后土文。又成化壬寅秋,日觀峰下雨水衝出玉簡,會中使有事東藩,復馳以獻,乃命仍座舊所。今建日照觀。
  石聞,《漢書》曰:武帝封泰山,禪石聞。應助曰:石聞在泰山下南,方士言仙人聞。《泰山記》曰:山頂西岩為仙人石問。今莫詳故址。
  登封臺,有二:其一在嶽頂,相傳為古帝王登封所築,今為玉帝觀臺,下小碣題曰:古封禪壇。其一在日觀峰,相傳為宋築,石函方丈許,亦題刻日古封禪壇。並皿古封禪而並以禪言,誤矣。俗日寶藏庫,以所痙金書玉簡云。管子曰:無懷氏封泰山,刻石紀功。國儉角賦曰:黃帝會群臣於泰山,作青角之音。《史記》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在伏羲之前封泰山,禪梁父。李奇曰:無懷氏為封禪之始。《淮南子》曰:上古之王封泰山,禪梁父七十餘聖。古刻泰山圖詩曰:三千餘里鬼神府,七十二君封禪壇。《宋景文公筆記》曰:仲尼登泰山,見七十二家,字各不同。由諸家之說,則封禪肇自古帝王,非始予秦也。而文中子乃云封禪非古,諸儒皆題之,則彼諸家之說,豈當時附會以中世主之侈心乎?今並存之,以表古蹟。
  周明堂,在嶽之東北,山谷聯屬四十里,遺址今尚存,旁有谷山寺,其形勝具克學士《寺記》。
  漢明堂,在嶽趾東南,去州治十里。武帝元封問,用齊人公玉帶所獻圖創焉,其上有元人題刻明堂故基四字。其地舒衍突起,一石岡巔平而高四丈許,週三晦許,後枕嶽麓支山如宸障,而左右如衛從然。澗水縈迴,南會于汶。遙望祖徠諸山,如列屏案。當時朝會,規模宛然在目。
  章俊鄉明堂論
  明堂乃黃帝之舊。漢武帝時,濟南人公玉帶所上楊氏《祭禮明堂篇》,以其不經見而削之。然其所言茅蓋通水,與《大戴禮》所記略同,又《考工記》所言夏后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其制大槃由質而趨於文,由狹而趨於廣也。由是推之,黃帝時無明堂則已,苟有之,則一殿無壁,蓋之以茅,正太古儉朴之制。又按,武帝欲求仙延年,方士之謬誕者多假設黃帝之事以售其說,如所謂修五城十二樓封名山,棲萬靈于明廷,釆首山銅鑄鼎之類,皆嬌誣過甚,張大其詞,以迎合時主之侈心。獨公玉帶所上明堂之制,乃簡朴如此,雖不經見,然亦可以稽千門萬戶之失,固未可以其言之並出於封禪求仙之時而例黜之也。
  長城鉅防,在泰山西,綠河千餘里,至琅邪臺入海。蘇代說燕曰:齊有長城鉅防。韓非子曰:長城鉅防足以為基。齊記云: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括地志》云: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綠河歷泰山北岡上,經濟州臘川,即西南兗州博城縣北,東至密州琅邪臺入海。《竹書紀年》云:梁惠王二十年,齊閔王築防以為長城,今泰山西北有嶺鋪,俱名長城,遺址尚存。
  無字碑,在嶽頂登封臺下,秦始皇立。或日石表,或日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書玉簡,當是石函。古今人莫測其意,甚矣秦人之譎也。石黃白色,頗光瑩,無苔蘚,非嶽之所有,自他山至是,不知用民力幾何,甚矣秦人之虐用其民也。《史記》漢武帝置五車石於嶽。今莫知所在,故樸菴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