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遇通和先生授以丹,告之曰:先盟而後授,然仙家品秩如青紫階級,不可驟進。鈴以退節為首,退節則寡欲,寡欲則神逸,神逸則無為無不為。反此而求道,猶卻馬以追奔,子其志之。知章後棄官乞為道士。
  《真誥》:清虛真人告楊君曰:夫黃赤之道、混氣之法,是張陵授世人種子之衛耳,非真人事也。吾數見行此而絕種,未見種子而得生。夫存心色觀,兼行上道,所謂抱玉赴火、金棺葬狗也。夫色觀謂之黃赤,上道謂之隱書。
  涓子玉函,公弼石壁
  《蘇林傳》:涓子者,古之神仙也。昔撫綸於河上,遇東海小童君告之曰:子勤心至道,外假弋釣,餌而不釣,養生之全也。若獲鯉魚,試剖之。言訖而去。涓子果獲一鯉,剖之,腹中得一青玉函,開視乃金闕帝君所受三元真一之法。涓子從而修之,能興雲致雨,乘虛上霄。
  《高道傳》:張公弼,不知何許人。劉法師居雲臺,鍊氣二十餘年,每三元常見赴會,無言而去。師因問之,則答曰:公弼住蓮華峰下。師與之同往,至一所,見石壁高直千尋。公弼叩之,劃開,內有天地,森羅萬象。張公語其徒曰:法師在此,可具食,作戲與師觀。其徒嘆水,俄見蒼龍、白象各一對舞,舞甚妙,丹鳳、青鸞各一對歌,歌甚清。仍與法師水一盂,刀圭粉和之,令飲,其味甘且香。有頃,公弼與法師別出,反顧,但見石壁而已。
  三洞羣仙錄卷之五竟
  三洞羣仙錄卷之六
  正一道士陳葆光撰集
  玉器自滿,陶瓢屢空。
  《高道傳》:道士王延字子元,師華山雲臺觀焦曠真人,授三洞祕訣真經。後周武帝欽向,乃遣使召之,焦真人謂曰:道教陵夷,久失拯援,汝可力闡,無令不振,吾自此逝矣。師至都,久之得請還觀,復詔增修以居之。然山石無土,致之極勞,因虛默禱天,忽踴土出於觀側,取多而不竭。常苦乏油,又置一器,經夕自滿,久用而有餘。
  《晉逸史》:陶港少有高趣,任真自得。宅邊有五株柳,故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其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叉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草瓢屢空,晏如也。
  宋香足雨,昊符止風。
  《高道傳》:道士宋元白,一日越州大旱,方曝廷檄龍以析雨,久之亢陽愈甚,元白謂人曰:几所降雨,須俟天符,非上奏無以致於是。止於元真觀,焚香上祝,經夕大雨告足,越人神異之。信州復旱,郡將特請禱,元白遂作衛.以告城隍之像,則須臾致雨。
  《西山記》:吳真君猛,字世雲,嘗有暴風起,世雲書符擲屋上,有青烏銜去,須臾風止。人問其故,答曰:南湖有舟遇此風,有二道士呼天求救,故以此符止之耳。驗之果然。
  尊師伏虎,處士豢龍。
  《野人閑話》:闈州雲臺化,昔老君張天師經遊之所,觀內有一道士裴浩中者,不知何許人,年逾百歲,多食松枝或鍊氣而已。每因握固數息,冥目靜坐,叉有猛虎馴擾於左右,同住者亦嘗見之,一旦謂門人曰:余有所往,爾等好住,無替修習門人固留不住,遂裹衣上峭壁,若履平地,如飛烏捷猿直上峰頂,杳杳而不見之。後鄉里有虎暴者,競畫尊師形像以厭之,謂之伏虎尊師。
  尚書故實,牛相國鎮襄陽,久旱,有處士,眾云豢龍者,公請致雨,處士曰:江漢間無龍,獨一派泊中有黑龍,強驅爻為災,難制。公固命之,果有大雨,漂流萬戶。
  孝先水上,德閏甕中。
  《高道傳》:葛孝先,人呼仙翁。嘗從吳王船行至三江口,阻風,船多漂沒,仙翁船亦不知所在,吳王歎曰:仙翁有道,何不能免此乎。乃遣使求之。瑜宿,忽見翁水上行來,衣履不濕。既至,頗有酒容,詁其故,曰:昨伍子胥強邀留飲,淹屈陛下於此。上听然。
  《天師內傳》:張仲常字德閏,天師玄孫,常應聘至闕,潛歸嘆曰:吾幾落世網。室中常埋一甕,每對妻子茹葷飲酒,夜皆在甕中,經日不出。
  赤松雨師,元芝水母。
  《列仙傳》云: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往崑崙山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而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高辛時陣為雨師焉。
  《晉逸史》:趙元芝一日出行,遇一道士相揖,遂引入水去。深夜月中行,泥濘不污,傍見一物如蛇形,有五色之光,元芝驚異,問此何物耶。道士曰:此謂之水母,見者神仙。
  洞源嗚鍾,薦明聞鼓。
  《本傳》:瞿柏庭師事桃源黃洞源法師,一日拜辭,洞源問:汝辭吾將安往。答曰:歸洞府。欲留之,不克見柏庭顏色光彩異常,服短布衣,烏繒巾,遣巡卻行三移足,忽然不見。洞源與道徒皆愕,貽求之,無蹤跡。嗚鍾集觀戶將大索林莽,觀戶至束北林際遇一大蛇當路而止。
  《高道傳》:道士張薦明通《老》、《莊》,高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對曰:道者妙萬物而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