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太陰之厥,則腹滿腹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外。
  足太陰脈,起於大指之端,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故厥如是。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足少陰脈,上股內後康,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厥如是。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沒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腑內熱。
  足厥陰脈,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胭內康,循股陰,入髦中,下環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鬲。故厥如是矣。腑內熱一本云腑外熱,傳寫行書內外誤也。
  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不盛不虛,謂邪氣未盛,真氣未虛,如是則以穴俞經法留呼多少而取之。
  太陰厥逆,腑急孿,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足太陰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上內踝前康,上端內,循腑骨後,上膝股內前康,入腹;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故腑急孿,心痛引腹也。太陰之豚,行有左右,候其有過者,當發取之,故言治主病也。○新校正云:詳從《太陰厥逆》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氏移於此。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以其豚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故如是。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譫言者,氣虛獨言也。譫,音儼。
  治主病者。
  以其脈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復上循喉嚨之後;絡舌本,故如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厥陰之經不絡舌本,王氏注《刺熱篇》、《刺腰痛篇》并此三注俱云絡舌本。又注《風論》、《痺論》各不云絡舌本,王注自有異同,當以《甲乙經》為正。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三陰絕,故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鈕,治主病者。
  以其脈起目內毗,又循脊絡腦,故如是僵居良切仆音付。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
  以其脈循頸下繞髦際,橫入脾厭中。故如是。
  發腸癱不可治,驚者死。
  足少陽豚,貫鬲絡肝屬膽,循脅裹,出氣街,發腸癱則經氣絕,故不可治,驚者死也。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鈕嘔血。
  以其脈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故如是。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太陰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故如是。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心主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手少陰脈,其支別者,從心系上俠咽喉。故如是。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太陽脈,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毗,卻入耳中;其支別者,從頰上頌抵鼻,至目內毗。故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也。腰不可以俯仰,脈不相應,恐古錯簡文。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嗑腫,痙,治主病者。
  手陽明脈,支別者,從缺盆上頸;手少陽脈,支別者,從羶中上出缺盆,上項。故如是。○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痙作痙。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七竟
  #1謂:顧本作『胃』。
  #2頰:原作『類』,據顧本改。
  #3直行者:原作『在行』,據顧本改。
  #4角:原作『解』,據顧本改。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八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綠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病能論篇
  黃帝問曰:人病胃院癱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
  胃者水穀之海,其血盛氣壯,今反脈況細者,是逆常平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沉細作況澀,《太素》作沉細。
  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
  沉紐為寒,寒氣格陽,故人迎詠盛。人迎者,陽明之脈,故盛則熱也。人迎,謂結喉傍脈動應手者。
  人迎者胃脈也,
  胃脈循喉嚨而入缺盆,故云人迎者胃脈也。
  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院為癰也。
  血氣壯盛,而熱內薄之,兩氣合熱,故結為癰也。
  帝曰:善。人有外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五藏有所傷損及之,水穀精氣有所之寄,扶其下則辟安,以傷及於藏,故人不能懸其病處於空中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精有所之寄則安作情有所倚則外不安,《太素》作精有所倚則不安。
  帝曰:人之不得偃外者何也?
  謂不得仰外也。
  岐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