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之則加其病,帝思難□,故發問之。高,膏。梁,米也。石藥,英乳也。芳草,濃美#13也。然此五者,富貴人常服之,難禁也。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脾氣溢而生病,氣美則重盛於脾,消熱之氣躁疾氣悍,則又滋其熱。若人性和心緩,氣候舒勻,不與物爭,釋然寬泰,則神不躁迫,無懼內傷,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悍利也。堅,定也,固也。勁,剛也。言其芳草石藥之氣,堅定固久,剛烈而卒不歇滅,此二者是也。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慄悍,藥氣亦然遇,恐內傷脾,
  慄,疾也。
  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熱氣慄盛則木氣內餘,故心非和緩則躁怒數起,躁怒數起則熱氣因木以傷脾,甲乙為木,故至甲乙日更論脾病之增喊#14也。
  帝曰:善。有病膺腫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癱#15腫。
  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膺,胸傍也。頸,項前也。胸,膺問也。
  岐伯曰:名厥逆。
  氣逆所生,故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瘡,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
  石,謂以石針開破之。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瘡;石之則陽出內#16,虛則狂;
  灸之則火氣助陽,陽盛故入陰。石之則陽氣出,陽氣出則內不足,故狂。
  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并,謂并合也。待自并合則兩氣俱全,故可治。若不爾而灸石之,則偏致勝負,故不得全而瘠狂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病,謂經閉也。《脈法》曰:尺中之脈來而斷絕者,經閉也。月水不利若尺中脈絕者,經閉也。今病經閉脈反如常者,婦人妊娠之證,故云身有病而無邪脈。
  帝日.一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縝脹而頭痛也。帝曰:善。
  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與此論同。又按《甲乙經》三盛陽明無入陰也三字。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四竟
  #1直上者:原作『直著』,據顧本改。
  #2上:原脫,據顧本補。
  #3則:『則」下原有『血』字,據顧本刷。
  #4俞脈:原作『前腴』,據顧本改。
  #5俞:原作『前』,據顧本改。
  #6相:原作『前』,據顧本改。
  #7凝:原作『熱』,據顧本改。
  #8今:原作『命』,據顧本改。
  #9下:原作『中』,據頗本改。
  #10乏:原作『之』,據顧本改。
  #11可移:此二字原倒,據顧本乙正。
  #12一:顧本作『二』。
  #13美:原作『米』,據顧本改。
  #14減:原作『感』,據顧本改。
  #15庫:原作『膺』,據顧本改。
  #16出內:顧本作『氣虛』。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五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刺腰痛篇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屍背如重狀,
  足太陽脈,別下項,循肩髒內,俠脊抵腰中,別下貫臀。故令人腰痛,引項脊屍背如重狀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貫臀作貫紳。、《刺瘧》注亦作貫腫。《三部九侯》注作貫臀。民,苦笑切。
  刺其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中,委中也。在膝後屈處眉中央約文中動脈,足太陽脈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太陽合腎,腎王於冬,水衰於春,故春無見血也。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
  足少陽脈,繞髮際,橫入脾厭中。故令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俯仰。少陽之脈起於目銳毗,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頭行手陽明之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之後;其支別者,目銳毗下大迎,合手少陽於頤,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故不可以顧。○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行手陽明之前作行手少陽之前也。
  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成骨謂膝外近下,腑骨上端,兩起骨相并問,陷容指者也。腑骨所成柱膝脾骨,故謂之成骨也。少陽合肝,肝主#2於春,木衰於夏,故無見血也。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
  足陽明脈,起於鼻,交頻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其支別者,從大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