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候之盛虛而調之,
  盛者寫之,虛者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則其法也。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臧者,審其病藏以期之。
  氣之在陰,則候其氣之在於陰分而刺之;氣之在陽,則侯其氣之在於陽分而刺之,是謂逢時。《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也。積刻不已,氣亦隨在,周而復始。故審其病藏,以期其氣而刺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日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  工不能禁也。
  禁,謂禁止也。然候邪之處尚未能知,豈#13復能禁止其邪#14氣耶.
  銖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長。
  識非精辯,學未該明,且亂大經,為氣賊,動為殘害,安可久乎?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非惟昧三部九候之為弊,若不知四時五行之氣序,亦足以損絕其生靈也。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寫之,其病立已。
  再言之者,其法必然。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文卷之十九竟
  #1咸:顧本作『喊』。
  #2亦:顧本作『一』。
  #3定:原脫,據顧本補。
  #4之:顧本作『知』。
  #5氣:『氣』下原有『血』字,據顧本刪。
  #6氣:顧本作『氛』。
  #7雲:原作『能』,據顧本改。
  #8惟博:原作『推傅』,據顧本改。
  #9涇:顧本作『瀆』。
  #10人:原作『大』,據顧本改。
  #11悔:原作『海』,據顧本改。
  #12未:原作『水』,據顧本改。
  #13必豈:原作『病』,據顧本改。
  #14邪:原作『候』,據顧本改。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通評虛實論篇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奪,謂精氣喊少,如奪去也。
  帝曰:虛實何如?
  言五藏虛實之大體也。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
  非時,謂年直之前後也。當時,謂正直之年也。
  餘藏皆如此。
  五藏同。
  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日猾則從,澀則逆也。
  脈急,謂詠口也。
  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物之生則滑利,物之死則枯澀,故澀為逆,滑為從。從,謂順也。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春夏陽氣高,故脈口熱尺中寒為順也。十二經十五絡,各隨左右而有太過不足,工當尋其至中#1應以施針艾,故云治主病者也。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秋冬陽氣下,故尺中熱脈。寒為順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以陰分主絡,陽分主經故耳
  帝曰:何謂重虛?
  此反問前重實也。
  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言尺寸脈俱虛。○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此少一虛字,多一上字。王注言尺寸脈俱虛,則不兼氣虛也。詳前熱病氣熱脈滿為重實,此脈虛氣虛尺虛為重虛,是脈與氣俱實為重實,俱虛為重虛,不但尺寸俱虛為重虛也。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愜然。
  寸虛則脈動無常,尺虛則行步惟然不足。○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氣虛者稟#2中氣.不定也。王謂寸虛則脈動無常非也。
  脈虛者,不象陰也。
  不象太陰之候也。何以言之?氣口者脈之要會,手太陰之動也。
  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言氣熱脈滿,已謂重實,滑則從,澀則逆。今氣寒脈滿,亦可謂重實乎?其於滑澀生死逆從何如?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逆,謂澀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以逆為澀,大非。古文簡略,辭多互文,上言滑而下言逆,舉滑則從可知,言逆則澀可見,非謂逆為澀也。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