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為癲疾。邪已入陽,陽今復傳於陰,藏府受邪,故不能言,是勝正也。諸家之論不同,今具載之。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隨所之而為疾也。之,往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陽入陰則為靜,出則為恐。《千金方》云:陽入於陰病靜,陰出於陽病怒。
  是謂五亂。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新校正云:按陰出之陽病善怒,已見前條,此再言之,文義不倫,必古文錯簡也。
  五藏所藏:心藏神,
  精氣之化成也。《靈樞經》曰:兩精相薄謂之神。
  肺藏魄,
  精氣之匡佐也。《靈樞經》曰: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肝藏魂,
  神氣之輔弼也。《靈樞經》曰: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
  脾藏意,
  記而不忘者也。《靈樞經》曰:心有所憶謂之意。
  腎藏志,
  專意而不移者也。《靈樞經》曰:意之所存謂之志。腎受五藏六府之精,元氣之本,生成之根,為胃之關,是以志能則命通。○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腎有二枚,左為腎,藏志;右為命門,藏精也。
  是謂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脈,
  壅遏榮氣,應息而動也。
  肺主皮,
  包裹前肉,閉拒諸邪也。
  肝主筋,
  東絡機關,隨神而運也。
  脾主肉,腎主骨,
  脾主肉,覆藏筋骨,通行衛氣也。腎主骨,張筋化髓,幹以立身也。
  是謂五主。五勞所傷:久視傷血,
  勞於心也。
  久外傷氣,
  勞於肺也。
  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坐傷肉者,勞於脾也。久立傷骨者,勞於腎也。久行傷筋者,勞於肝也。
  是謂五勞所傷。五脈應象:肝脈弦,
  奧虛而滑,端直以長也。
  心脈鉤,
  如鈞之偃,來盛去衰也。
  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
  脾豚代者,奧而弱也。肺豚毛者,輕浮而虛,如毛羽也。腎豚石者,況堅而搏,如石之投也。
  是謂五藏之脈。
  血氣形志篇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血氣多少,此天之常數。故用針之道,常寫其多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十二經水篇》云:陽明#2多血多氣,刺深四分,留十呼。太陽多血多氣,刺深五分,留七呼。少陽少血多氣,刺深四分,留五呼,太陰多血少氣,刺深三分,留四呼。少陰少血多氣,刺深二分,留三呼。厥陰多血少氣,刺深一分,留二呼。太陽太陰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又《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篇》與《素問》同。蓋皇甫疑而兩存之也。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裹,少陽與厥陰為表裹,陽明與太陰為表裹,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裹,少陽#3與心主為表裹,陽明與太陰為表裹,是為手之陰陽也。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寫有餘,補不足。
  先去其血,謂見血脈盛滿獨異於常者乃去之,不謂常刺則先去其血也。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問,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度,謂度量也,言以草量其乳問,四分去一,使斜與橫等,折為三隅,以上隅齊脊大椎,則兩隅下當肺俞也。拄,知俞切。
  復下一度,心之俞也。
  謂以上隅齊脊三椎也。
  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靈樞經》及《中誥》咸云: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腎俞在十四椎之傍。尋此經草量之法,則合度之人,其初度兩隅之下,約當肺俞,再度兩隅之下,約當心俞,三度兩隅之下,約當七椎,七椎之傍,乃鬲俞之位。此經云左角肝之俞,右角脾之俞,殊與《中語》等經不同。又四度則兩隅之下約當九椎,九椎之傍乃肝俞也。經云腎俞,未究其源。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形,謂身形。志,謂心志。細而言之,則七神殊守;通而論之,則約形志以為中外爾。然形樂,謂不甚勞役。志苦,謂結慮深思。不甚勞役,則筋骨平調;結慮深思,則榮衛乖否,氣血不順,故病生於脈焉。夫盛寫虛補,是灸刺之道,猶當去其血絡而後調之,故上文曰:几治病鈴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寫有餘,補不足。則其義也。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志樂,謂悅悍忘憂也。然筋骨不勞,心神悅悍,則肉理相比,氣道滿填,衛氣怫結,故病生於肉也。夫衛氣留滿,以針寫之;結聚膿血,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