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痺焉。《宣明五氣論》曰: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痺。肺在變動為咳,故咳則氣上,故上氣也。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肺金伐木,氣下入肝,故曰弗治行之肝也。肝氣通膽,膽善為怒,怒者氣逆,故一名厥也。肝厥陰脈,從少腹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顆。故脅痛。而食入腹則出,故曰出食。
  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瘴,腹中熱,煩心,出黃。
  肝氣應風,木勝脾土,土受風氣,故曰脾風。蓋為風氣通肝而為名也。脾之為病,善發黃瘴,故發瘴也。脾太陰脈,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故腹中熱而煩心,出黃色於便寫之所也。
  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腎少陰豚,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故少腹冤熱而痛,波出白液也。冤熱內結,消鑠脂肉,如蟲之食,曰內損削,故一名曰蠱。
  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痣,
  腎不足則水不生,水不生則筋燥急,故相引也。陰氣內弱,陽氣外墦,筋脈受熱而自跳掣,故名曰痣。
  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
  至心而氣極,則如是矣。若復傳行,當如下說:
  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
  因腎傳心,心不受病,即而復反傳與肺金,肺已再傷,故寒熱也。三歲者,肺至腎一歲,腎至肝一歲,肝至心一歲,火又乘肺,故云三歲死。
  此病之次也。
  謂傳勝之次第。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3於傳,
  不勞依傳之次,故不叉以傳治之。
  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憂恐悲喜怒,發無常分,觸遇則發,故令病氣亦不次而生。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喜則心氣移於肺,心氣不守,故腎氣乘矣。《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於心則喜。
  怒則肝氣乘矣,
  怒則氣逆,故肝氣乘脾。
  悲則肺氣乘矣,
  悲則肺氣移於肝,肝氣受邪,故肺氣乘矣。《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於肺則悲。
  恐則脾氣乘矣,
  恐則腎氣移於心,腎氣不守,故脾氣乘矣。《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於腎則恐。
  憂則心氣乘矣,
  憂則肝氣移於脾,肝氣不守,故心氣乘矣。《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於肝則憂。
  此其道也。
  此其不次之常道。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反#4其傳化。
  五藏相并而各五之,五而乘之,則二十五變也。然其變化,以勝相傳,傳而不次,變化多端。○新校正云:按《陰陽別論》云:几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義與此通。
  傳,乘之名也。
  言傳者何?相乘之異名爾。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藏脈見,乃予之期日。
  皮膚乾著,骨問肉陷,謂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也。諸附骨際及空眾處,亦伺其類也。胸中氣滿,喘息不便,是肺無主也。肺司治節,氣息由之,其氣動形,為無氣相接,故聳舉肩背,以遠求報氣矣。夫如是,皆形藏已敗,神藏亦傷,見是證者,期後一百八十日內死矣,侯見真藏之豚,乃與死日之期爾。真藏豚診,《下經》備矣。此肺之藏也。麻,音愈。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藏見,乃予之期日。
  火精外出,陽氣上繙,金受火災,故內痛肩項,如是者,期後三十日內死。此心之藏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5項,身熱說肉破胭,真藏見,十月之內死。
  陰氣微弱,陽氣內繙,故身熱也。胭者肉之標,脾主肉,故肉如脫盡,胭如破敗也。見斯證者,期後三百日內死。胭,謂肘膝後肉如塊者。此脾之藏也。胭,渠損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藏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肩髓內消,謂缺盆深也。衰於動作,謂#6交接漸微,以餘藏尚全,故期後三百六十五日內死。此腎之藏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真藏來見,來字當作未,字之誤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項肩身熱,破胭脫肉,目匡陷,真藏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木生其火,肝氣通心,脈抵少腹,上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顆,故腹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胭脫肉也。肝主目,故目匡陷及不見人,立死也。不勝之時,謂於庚辛之月,此肝之藏也。
  急虛身中卒至,五藏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
  言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