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所謂物壯則老,謂之天道者也。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言似非天癸之數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所稟天真之氣,本自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雖老而生子,子壽亦不能過天癸之數。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是所謂得道之人也。道成之證,如下章云。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真人,謂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隱見莫測,其為小也,入於無間,其為大也,遍於空境,其變化也,出入天地,內外莫見,逵順至真,以表道成之證。几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也。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真人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故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太素》同。楊上善云:真人身之肌體,與太極同質,故云宗一。
  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體同於道,壽與道同,故能無有終時,而壽盡天地也。敝,皮祭切,盡也。
  此其道生。
  惟至道生,乃能如是。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全其至道,故日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朴之德,全彼妙用之道。○新校正云:詳楊上善云:積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稱至人也。
  和於陰陽,調於四時,
  和謂同和,調謂調適,言至人動靜,必適中於四時生長收藏之令,參同於陰陽寒暑升降之宜。
  去世離俗,積精全神,
  心遠世紛,身離俗染,故能積精而復全神。
  游行天地之問,視聽八遠之外,
  神全故也。《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又曰: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際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吾叉盡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以能矣。睫,音接。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同歸於道也。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
  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故日聖人。所以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者,欲其養正避彼虛邪。
  適嗜欲於世俗之問,無志瞋之心,
  聖人志深於道,故適於嗜欲,心全廣愛,故不有患真,是以常德不離,段身不殆。
  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
  新校正云:詳被服章三字,疑衍。此三字上#5下文不屬。
  舉不欲觀於俗,
  聖人舉事行止,雖常在時俗之閒,然其見為,則與時俗有異爾。何者?貴法道之清靜也。《老子》曰: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母,亦諭道也。
  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
  聖人為無為,事無事,是以內無思想,外不勞形。
  以恬偷為務,以自得為功,
  恬,靜也。愉,悅也。法道清靜,適性而動,故日而自得也。
  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外不勞形,內無思想,故形體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離,故年登百數,此皆全性之所政爾。《庚桑楚》曰: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敝,疲敝也。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
  次聖人者,謂之賢人。然自強不息,精了百端,不慮而通,發謀鈴當,志同於天地,心燭於洞幽,故云法則天地,象似日月也。
  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
  星,眾星也。辰,北辰也。辮列者,謂定內外星官座位之所於天,三百六十五度遠近之分次也。逆從陰陽者,謂以六甲等法,逆順數而推步吉凶之徵兆也。《陰陽書》曰:人中甲子,從甲子起,以乙豆為次,順數之。地下甲子,從甲戌起,以癸酉為次,逆數之。此之謂逆從也。分別四時者,謂分其氣序也。春溫、夏暑熱、秋清凍、冬冰冽,此四時之氣序也。
  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將從上古合同於道,謂如上古知道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衍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也。上古知道之人,年度百歲而去,故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也。
  黃帝內經素問補住釋文卷之一竟
  #1初:原作『素』,據顯本改。
  #2者:原作『素』,據顧本改。
  #3篇:此下原有『第一仕』字,『一』字下有『新校正:按全元起注本,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問》舊第目,見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五十二字注文,循《道藏》本體例刷。
  #4已:頗本作『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