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而右脈大為順,故宜以侯,常先合之也。
  離絕莞結,憂恐喜怒,五藏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衛之語。
  離,謂離問親愛。絕,謂絕念所懷。蒐,謂蒐積思慮。結,謂結固餘怨。夫閒親愛者魂遊,絕所懷者意喪,積所慮者神勞,結餘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藏空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哉!.○新校正云:按蕩憚而失守,《甲乙經》作不收。(憚音但。)
  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
  斬筋絕脈,言非分之過韻也。身體雖已復舊而行,且令津液不為滋息也。何者?精氣耗喊也。澤,液也。
  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艮。
  陽,謂諸陽脈及六府也。昊,謂熱也。言非分傷敗筋脈之氣,血氣內結,留而不去,薄於陽脈,則化為膿,久積腹中,而#21外為寒熱也。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
  不知寒熱為膿積所生,以為常熱之疾,概施其法,數刺陰陽經脈,氣奪病甚,故身體解散而不用,四支廢運而轉筋,如是故知#22死日有期,豈謂命不謂醫耶?
  醫不能明,不問所發,惟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言粗工不叉謂解。不備學者,縱備盡三世經法,診不備二#23常,療不順#24五過,不求餘緒,不問持身,亦足為粗略之醫爾。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言是五者,粗名受衛之徒,未足以通悟精微之理,人問之事尚猶懵然。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藏六府,雌雄表裹,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部分#25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聖人之備識也如此,工宜勉之。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裹。
  工#26之治病,叉行#27於形氣之內求有過者,是為聖人之寶也。求之不得,則以藏府之氣陰陽表裹而察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氣內為實。楊上善云:天地閒氣為外氣,人身中氣為內氣,外氣裁成萬物,是為外實,內氣榮衛裁生,故為內實,治病能求內氣之理,是治病之要也。
  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衛,終身不殆。
  守數,謂血氣多少及刺深淺之數也。據治,謂據穴俞所治之旨而用之也。但守數據治而用之,則不失穴俞之理矣。殆者,危也。
  不知俞理,五藏苑熟,癱發六府。
  菀,積也。熟,熱也。五藏積熱,六府受之,陽熱相薄,熱之所過則為癱。
  診病不審,是謂失常,
  謂失常經衍正用之道也。
  謹守此治,與經相明,
  謂前氣內循求俞會之理也。
  《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庾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所謂《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言此二經,揆度陰陽之氣,奇恆五中者,皆次於明堂之部分也。揆度者,度病之深淺也。奇怛者,言奇病也。五中者,謂五藏之氣色也。夫明堂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長短,故日次以明堂也。審於終始者,謂審察五色囚王,終而復始也。夫道循如是,應用不窮,目牛無全,萬舉萬當,由斯高遠,故可以橫行於世問矣。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四十九
  #1頗:循下文例,疑當作『未』。
  #2化者:顧本作也。
  #3已:原作『乃』,據顧本改。
  #4均:原作『約』,據顧本改。
  #5重:顧本作『也』。
  #6世:原作『出』,據頗本改。
  #7但:顧本作『俱細。
  #8比:原作『此』據顧本改。
  #9三:原作『二』,據顧本改。
  #10比:原作『此』,據顧本改。
  #11度:原作『庶』,據頗本改。
  #12失:原作『夫』,據顧本改。
  #13明:原作『合』,據顧本改。
  #14須:顧本作『頌』。
  #15危:顧本『危』下有『故』字。
  #16生:顧本作『主』。
  #17本:顧本作『今』。
  #18甚也:此二字原脫,據頗本補。
  #19五方:顧本作『其有』。
  #20終始:原作『始終』,據顧本乙正。
  #21而:顧本作『則』。
  #22知:原脫,據顧本補。
  #23二:顧本作『三』。
  #24順:顧本作『慎』。
  #25部分:顧本作『分部』。
  #26工:原作『言』,據顧本改。
  #27行:顧本作『在』。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五十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徵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