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
  深淵靜滯而澄澈,故視之可測其深淺;浮雲飄泊而合散,故迎之莫詣其邊涯。言蒼天之象,如淵可視乎鱗介;運化之道,尤雲莫測其去留。
  六氣深微,其於運化,當如#1是喻矣。○新校正云:詳此文與《疏五過論》重。
  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
  運化生成之道也。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六六之節,經已啟問,天師未敷其旨,故重問之。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
  上下,謂司天地之氣二也。餘左右四氣,在歲之左右也。
  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2也。
  標,末也。聖人南面而立,以閱氣之至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移光,謂日移光。定位,謂面南觀氣,正立觀歲,數氣之至,則氣可待之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
  少陽南方火,故上見火氣治之。與厥陰合,故中見厥陰也。
  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
  陽明西方金,故上燥氣治之。與太陰合,故燥氣之下,中見太陰也。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
  太陽北方水,故上寒氣治之。與少陰合,故寒氣之下,中見少陰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所至為寒生,中為溫。與此義同o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
  厥陰束方木,故上風氣治之。與少陽合,故風氣之下,中見少陽也。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少陰束南方君火,故上熱氣治之。與太陽合,故熱氣之下,中見太陽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云: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與此義同。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太陰西南方土,故上濕氣治之,與陽明合,故濕氣之下,中見陽明也。
  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
  氣之標也,
  本,謂元氣也。氣別為王#3,則文言著矣。○新校正云:詳注云文言著矣疑誤。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本者應之元,標者病之始,病生形用求之標,方施其用求之本,標本不同求之中,見法萬全。○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云:六氣標本不同,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
  皆謂天之六氣也。初之氣,起於立春前十五日。餘二三四五終氣次至,而分治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時至而氣至,和平之應,此則為平歲也。假令甲子,歲氣有餘,於癸亥歲未當至之期,先期而至也。乙丑歲氣不足,於甲子歲當至之期,後時而至也。故曰來氣不及,來氣有餘也。言初氣之至期如此,歲氣有餘,六氣之至皆先期;歲氣不及,六氣之至皆後時。先時後至,後時先至,各差十三日而應也。○新校正云:按《金匱要略》云: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冬至之後得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時,此為至而太過。此亦論氣應之一端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言太過不及歲,當至晚至早之時應也。
  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當期為應,愆時為否,天地之氣生化不息,無止礙也。不應有而有,應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氣失常,失常則氣變,變常則氣血紛撓而為病也。天地變而失常,則萬物皆病。
  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物之生榮有常時,豚之至有常期,有餘歲早,不及歲晚,皆依時#4至也。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日出謂之顯明,則卯地氣分春也。自春分後六十日有奇,斗建卯正至於巳正,君火位也。自斗建巳正至#5未之中,三之氣分,相火治之,所謂少陽也。君火之位,所謂少陰,熱之分也,天度至此,暄淑大行,居熱之分,不行炎暑,君之德也。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