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盆中者。
  中,謂缺盆兩問之中天突穴,在頸結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低針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陽明之脈,漸上頤而環唇,故以俠頤名為漸也,是為大迎。大迎在曲頜前骨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陷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賽膝伸不屈,治其楗。
  賽膝,謂膝痛屈伸奏難也。楗,謂髒輔骨上,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撻,音健。
  坐而膝痛,治其機。
  髖骨兩傍相接處。
  立而暑解,治其骸關。
  暑,熱也。若膝痛,立而膝骨解中熱者,治其骸關。骸關,謂膝解也。一經云起而引解,言膝痛起立,痛引膝骨解之中也。暑、引二字其義則異,起、立二字其意頗同。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
  膕,謂膝解之後、曲腳之中委中穴,背面取之,脈動應手,足太陽脈之所入,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
  關在胭上,當撻之後,背立按之,以動搖筋應手。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
  謂大杼穴也。所在灸刺分壯,與《氣穴》同法。
  連腑若折,治陽明中俞膠。
  若膝痛不可屈伸,連腑痛如折者,則針陽明脈中俞膠也,是則正取三里穴也。
  若別,治巨陽、少陰榮。
  若痛而膝如別離者,則治足太陽少陰之榮也。足太陽榮,通谷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足少陰榮,然谷也,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淫灤經痠,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外踝上五寸,乃足少陽之絡,此云維者,字之誤也。
  在外踝#5上五寸。
  淫灤,謂似酸痛而無力也。五寸一云四寸。《中語圖經》外踝上四寸無穴,五寸是光明穴也。足少陽之絡,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五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入六分,留七呼。
  輔骨上橫骨下為撻,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胭,胭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由是則謂膝輔骨上、腰髖骨下為撻。撻上為機,膝外為骸關,撻後為關,關下為蟈,胭下為輔骨,輔骨上為連骸。連骸者,是骸骨相連接處也。頭上之橫骨,為枕骨。
  水俞五十七穴者,屍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所在刺灸分壯,具《水熱穴論》中,此皆是骨空,故《氣穴篇》內與此重言爾。
  髓空在腦後五#6分,在顫際銳骨之下,
  是謂風府,通腦中也。
  一在齦基下,
  當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語圖經》名下績。(齦,音銀。)
  一在項後中復骨下,
  謂瘠門穴也。在項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脈陽維之會,仰頭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禁不可灸。
  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
  上#7謂腦戶穴也。在枕骨上,大羽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宛宛中,督脈足太陽之會,此別腦之戶,不可妄灸,灸之不幸令人瘠,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大羽者,強一問之別名。《氣府》注云:若灸者,可灸五壯。
  脊骨下空,在屍骨下空。
  不應主療,經闕其名。○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長強在脊骯端,正在屍骨下。王氏云:不應主療,經闕其名。得非誤乎?
  數髓空在面俠鼻,
  謂顱髏等穴,經不二指陳其處,小小者爾。
  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
  謂大迎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前俠頤同法。
  兩膊骨空,在膊中之陽。
  近肩髑穴,經無名。
  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問。
  在支溝上同身寸之一寸,是謂通問。0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去溝上一寸名三陽絡,通問豈其別名歟!
  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
  在陰市上伏菟穴,下在承撻也。
  腑骨空在輔骨之上端。
  謂犢鼻穴也。在膝髖下腑骨上俠解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灸者可灸三壯。
  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
  經闕其名。
  屍骨空在解骨之後,相去四寸。
  是謂屍骨上八僇穴也。
  扁骨有滲理賡,無髓孔,易髓無空。
  肩骨,謂屍問扁戾骨也。其骨上有滲灌文理歸奏之,無別髓孔也。易,亦也。骨有空則髓有孔,骨若無孔髓亦無孔也。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
  如息人之年數。
  次灸根骨,以年為壯數,
  尾窮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