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35焦,法天地三元之氣,所以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藏六府。
  上焦在心肺問,中焦在脾胃,下焦在肝腎,經歷常周遍。
  原者,三焦之尊號也。
  原者,元也。元氣者,三焦之氣也。其氣尊大,故原乃其尊號。
  故所止輒為原。
  氣所留止,輒以為原。
  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藏府有病,皆取其原,故治之。
  六十七難曰:
  五藏募皆在陰。
  腹為陰,五藏之募皆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問。心之募,巨闕二#36穴,在鳩尾下一寸。脾之募,章#37門二穴,在季脅下直臍。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傍一寸五分。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脅。
  而俞皆在陽者。
  背為陽,五藏之俞皆在背。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心俞穴,在第五椎下,一寸五分。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一寸五分。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一寸五分。腎#38俞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一寸五分。
  何謂也?
  募陰俞陽如何。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
  內藏有病,則出行於陽,陽俞在背也。外體有病,則大#39行於陰,陰募在腹也。
  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也。
  所以令募在於陰,俞在於陽。
  六十八難曰:
  五藏六府各有井、榮、俞、經、合。
  肝井大敦,榮行問,俞大衝,經中封,合曲泉。肺井少商,榮魚際,俞大淵,經經渠,合尺澤。心井少衝,榮少府,俞神門,經靈道,合少海。腎井涌泉,榮麗#40 谷,俞大谿,經復溜,合溜谷#41。脾井隱白,榮大都,俞大白,經商丘,合陵陰泉。心包絡井中衝,榮勞官,俞大陵,經問使,合曲澤。此五藏各有井、榮、俞、經、合也。膽井竅陰,榮俠谿,俞臨泣,經陽輔,合陽陵泉,原丘虛。大腸井商陽,榮二問#42俞三問,經陽谿,合曲池,原#43 合谷。小腸井少澤,榮前谷,俞後谿,經陽谷,合小海,原#44 腕骨。胃井厲兌,榮內庭,俞陷谷#45經解谿,合#46三里,原衝陽。膀胱井至陰,榮通谷#47,俞束骨,經崑崙,合委中,原京骨。三焦井關衝,榮液門,俞中都,經支溝,合天井,原陽池。此六府各有井、榮、俞、經、合,之外有原也。
  皆何所主?
  井、榮、俞、經、合,各何所主。
  然#48:經言所出為井。
  山谷之中,泉水所出之處為井。
  所流為榮。
  泉水既出,榮迂未成大流為榮。
  所注為俞。
  停留既深,使有注射為俞。
  所行為經。
  流行經歷而成渠徑為經。
  所入為合。
  經行既達,會合於海為合。
  井主心下滿。
  井法木#49以應肝,脾泣在心下,今邪在肝,肝裹脾,故心下滿。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榮主身熱。
  榮為火,以法心。肺屬金,外主皮毛。心火灼乎肺金,故身熱,謂邪在心也,故治之於榮,不令火之乘金則身熱又愈。
  俞主體重節痛。
  俞法土,應脾,今邪在土,主#50必刑水,水者腎,腎主骨,故病則節痛,邪在土,土自病,則體重,宜治俞穴。
  經脉主喘咳寒熱。
  經法金,應肺,今邪在經,則肺之為病,得寒則咳,得熱則喘。今邪在金鈴剋木,木者肝,肝在志為怒,怒則氣逆,故喘。何以然,謂肝之支別,從肝別貫膈金不刑於木。
  合主氣逆而泄。
  合法水,應腎,腎氣不足,傷於衝脈,則氣逆而裹逆,腎主開竅於二陰,腎氣不禁,故泄注。邪在水,水必承火,火者心,法不受邪,肝木為心火之母,為腎水之子,一憂母受邪,二憂子受刑,肝在志為怒,憂則怒,怒則氣逆,今治之於合,不令水之乘火,則肝木不憂,故氣逆止,邪不在腎,則無注泄。
  此五藏六府其井、榮、俞、經、合所主病也。
  以上井榮俞經合之生#51病,各依四時而調治之,謂四時之邪,各奏榮俞中留止也。
  用針補瀉第十二#52
  六十九難日:
  經言虛者補之。
  藏府虛弱者補之。
  實者瀉之。
  藏府充實者通利之。
  不虛不實,以經取之。
  諸藏皆不相乘,初無偏虛偏實之患,止得就本經次補瀉之法。
  何謂也?
  三者如何。
  然:虛者補其母。
  春得腎脈為虛邪,是腎虛不能傳氣於肝,故補腎,腎有病則傳之於肝,肝為腎子,故日補其母。
  實者瀉其子。
  春得心脈為實邪,是心氣盛實,逆來乘肝,故瀉心。心平則肝氣通,肝為心母,故云瀉其子。
  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母能令子實,補其母者,不可不先。子能令母虛,瀉其子者,不可不後。
  不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