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為陰部,乃陰要會之處。此豚之大要會,實在尺寸。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關部為陰陽之關津,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從關至尺澤穴,當一尺,是尺部內,陰之所治也。尺部脈見一寸耳,而言尺者,是其根也。從關至魚際骨是寸切內,陽之所治也。寸口長一寸,而豚見九分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互以尺寸分之,便知寸口尺部。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陰數耦,地數十,故陰部得尺內一寸。陽數奇,天數九,故陽部得寸內九分。
  故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日尺寸也。
  陽氣生於尺而動於寸,陰氣生於寸而動於尺,是以法陽氣始生於立春,上至芒種之節,其數九,三陽王於前,法寸內九分而浮。夏至之節,其氣下行,至立冬而終,其數十,三陰王於後,法尺內一寸而沉。此陽中陰陽始終也。陰氣復從立秋而生,下冬至之節,其數十。冬至之後,隨少陽上行,至立夏之節,其數九。此陰中陰陽始終也。尺寸各有終始,一寸九分,故日尺寸。
  三難曰:
  同前。
  脈有太過。
  脈息有太過其部位。
  有不及。
  有不及其部位。
  有陰陽相乘。
  有陰豚乘陽部,有陽脈乘陰部。
  有覆。
  覆行之脈,從關至尺澤。
  有溢。
  盈溢之豚,從寸口盈溢,上至魚際骨。
  有關有格。
  關,閉也;格,拒也。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營,故日鬲。陽氣太盛,陰氣不得營,故日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鬲。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
  陽氣生於尺而動於寸,關前名寸口,是陽氣動作之處。
  脈當#5九分而浮。
  陽數奇,其數九,陽豚浮,故寸口豚九分而浮。
  過者,法日太過。
  過者,脈過九分,出一寸。又寸豚本浮,又加實大,為太過脈。
  減者,法曰不及。
  喊者,脈不及九分,至八分、七分、六分也。又陽豚本浮,輕手而按之,損至而小為不及。
  遂上魚為溢。
  上魚際骨,為脈盈溢,浮而實大。上魚為陽溢,浮而損小者,陽不及也。陽不及則陰入乘之,為陰溢。
  為外關內格。
  外關者,內豚不得出,日不及,亦日陰乘豚。內格者,外豚不得入,日太過,日溢脈。
  此陰乘之脈也。
  此是陰脈乘於陽部之脈。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
  陰生於寸而動於尺,關後為尺部,是陰氣動作之處。
  脈當#6一寸而沉。
  陰數耦,其數十,陰豚況,故尺脈當一寸而沉。
  過者,法日太過。
  過者,脈出過一寸至一寸二分、三分、四分、五分也。尺脉本況,重手按之,又加實大,為陰太過。
  臧者,法日不及。
  喊者,脈不滿一寸,止見八分、七分、六分。又陰脈本沉而濡,重手按之,損至而小,為陰不及。
  遂入尺為覆。
  覆行之脈,從關至尺澤穴,脉見一寸,其於伏行不見也,沉之損小,是陰不及,陰不及則陽入乘之,名日陽覆,又內關外格。
  為內關外格。
  內關者,外脈不得入,為陰不及,則陽入乘之。外格者,內脈不得出,為陰太過,又為陽覆。
  此陽乘之脈。
  此是陰脈乘於陽部之脉。
  故曰覆溢。
  諸陰不足,陽入乘之,為覆。諸陽不足,陰入乘之,為溢。
  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真藏詠是獨見本藏脈者,皆死,偏陽偏陰亦死。
  四難曰: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脈有陰有陽,其法度如何。
  然:呼出心與肺。
  心肺在鬲上,藏中之陽,呼者因陽出,故呼之氣出於心肺。
  吸入腎與肝。
  肝腎在鬲下,藏中之陰,吸者隨陰入,故吸之氣入於腎肝。
  呼吸之問,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脾者中州,上有心肺,下有腎肝,故呼吸中問乃脾也。脾胃倉凜之官,主受五穀。穀,谷也。谷,空也。脾受穀味,以為呼吸之本。
  浮者陽也。
  浮脈循皮膚血詠之問,在肌肉之上,此為陽脈。
  沉者陰也。
  沉脈循行,帖筋輔骨,此為陰脉。
  故曰陰陽也。
  總言浮陽況陰之脈。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心象火,於外獨明,故心脈浮。肺象金,於位獨高,故肺脈浮。二者皆浮,何以辮別。
  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大散,方是心脈。大者,是藏脉;散者,是府脈。
  浮而短澀者,肺也。
  不及本位日短,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日澀。浮而短澀,方是肺脈,短者是藏,澀者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