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沐浴焉。挽左右足,五息而止,可以引腹中去疝痕、利九竅者也。
  仰左右足指,五息而止,可以行腰脊、脾及偏枯者也。左右手內相向,五息而止,可以引肺去咳逆上氣者也。左右手舉膝,置心之上,五息而止,可以愈腰之痛者也。
  王子喬曰:枕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抱髮,正偃外,勿有所念,以鼻徐納氣,以口出之,各致其藏,終而復始,欲休則先極之而止,勿強長息,久習則自長矣。氣之往來,勿使耳有聞焉,若存若止,為之百脈動,腹嗚有聲。行之者,何疾之有哉?
  凡導引,虛者,閉目;實者,開目可也。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可也。
  以口納氣,以鼻出氣,所謂補者也;閉口溫氣咽之,所謂瀉者也。
  病在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
  引首病者,則仰首;引足病者,則仰足十指;引胸中病者,則挽足十指;引臂病者,則掩臂;去腹中寒熱及身熱者,皆閉氣張腹焉。
  左脅側外,以口納氣,以鼻吐之,可以除積聚不快於心者也。坐而伸腰,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可以除目晦、相出與夫鼻息肉、耳聾者也。
  右脅側臥,以鼻納氣,以口小咽氣數十,左右手相摩熱,以摩其腹,令其氣下出之,七息而止,可以除脅與皮膚痛者也。
  覆外去枕,立左右足,以鼻納氣者,十有六復,以鼻微出之;其入也,亦勿合鼻,知之可以除身中熱及背病者也。
  端坐左右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於是氣皆通暢,行之十年,可以卻老還嬰者也。
  端坐使左右手如張弓滿射,可以治四肢煩悶及背急者也。
  端坐伸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胃寒及食不變者也。
  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瘀血結氣者也。
  正偃外,端展其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搖其足三十,可以除胸足中寒、周身痺、咳逆者也。
  左右手抱其首,宛轉上下,其名日開脅,可以除體之昏沉不通暢者也。
  踞而伸右足,以左右手抱左膝,仰首而伸其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左亦如之,則可以除難屈伸拜起及經中痛、瘀痺者也。
  踞而以左右手抱左右膝,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腰痺背痛者也。
  偃臥展左右經、左右手,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膝寒、經痛者也。
  偃外展左右經、左右手,二踵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肌不仁及足經寒者也。
  偃臥展左右經、左右手,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腹中弦急切痛者也。
  端坐伸腰,向日仰首,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而止,可以去心下積聚者也。端坐直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右手#2脅,鼻內之氣,可以除胃食不變者也。
  直腰展左右臂,鼻內氣閉之自極,可以除脅之積聚者也。
  《經》曰:束向而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以手掩左右耳,以指箔二脈之邊,五通可以明目、黑髮、去風者也。
  《經》曰:夜外服氣者,先須淘轉其故氣者,閉目握固仰倚,左手拳於乳問,以左右耳脈舉背及屍內,閉氣,而氣海中之氣,復自內出,斡而轉之,呵#3而出之,一九而止,然後可以調服氣矣。
  《經》曰:夫人稟天地之元氣者也。凡咽納吐納,自然內氣與之相應焉。從氣海之中隨吐而上,直至於喉,俟其吐極,則連鼓而咽之,汨汨有聲,由左而下,經二十四節。女子則由右而下,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其速至五於氣海。氣海者,在臍之下三寸是也。服氣之初,其中未通,則必摩而助之。一閉口而連連咽之,其名曰雲行;取口之津液同咽之,其名日雨施。其初內氣未流行,則不能連咽,行之三年,則氣自流通,不摩而自下,斯可以成功矣。
  《經》曰:左右伸其臂,不息九通,可以愈臂痛及勞殘者也。
  以左右手,如托千斤之石,左右互為之,可以終身無病者也。
  左右手抱左右足,不息十二通,可以消穀、輕身、益精、去疾者也。
  踞坐合左右膝,張左右足,不息五通,可以去鼻口熱瘡及五痔者也。
  交趺而坐,叉左右手,著首之上,挽首結下著地,不息五通,可以益氣力者也。
  左右手抱左右膝,著於胸中,不息三通,可以止腰‘痛腎疝及背膂疼者也。
  太#4箕坐,以左右手投左右足五指自極,低首至地,不息十二通,可以治頸項腰背痛及聰耳明目者也。
  交趺而坐,以左右手交叉著首之下,自極不息六通,可以治腰痛不能反顧者也。
  仰首以手摩其腹,以手持其足距壁,不息十二通,可以治膝痺不任行步及腰背痛者也。
  正坐,以左右手交於腎之後,可以治虛羸、利大小便者也。
  正坐仰天,呼出醉飽之氣,可以立消酒食,更為之,可以凍而不暑者也。
  外轉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