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元事之前,不追之既逝之後。民難養而易危,黑難清而易濁。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慾所以固血黑,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卻焉,年壽延焉。人年五十至於一百,美藥勿離手,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心。恆以深心至誠,恭敬於物。慎勿詐善,以悅於人。
  《道基經》云:枕高則肝縮,枕下則肺騫,以四寸為平,枕席令軟,其息乃長。《道林品》及《觀門經》:行黑,枕高二寸半。
  《太清經》曰:下卷,神枕法云:五月五日,若七月七日,取山林柏為枕,長一尺二寸,高四寸,空中容一斗二升,令廣三寸五分,柏心赤者為蓋,厚四分,蓋上為三行,每行四十孔,凡百二十孔,孔容一黍粟,乃取藥內中用之也。
  芍窮、當歸、白芷、辛夷、杜衡、山蘇、藥本、木蘭、肉徒蓉、柏實、蒼芭人、簾蕪、款冬花、白鮮、秦椒、桂心、乾薑、飛廉、防風、人參、桔梗、白斂、刻實、蜀椒
  右二十四味以應二十四氣,又加八毒藥以應八風。
  烏頭、附子、華蘆、皂莢、茵草、譽石、半夏、細辛
  右共合三十二味。皆吹咀,以毒藥居草香下,按次滿枕,中為布囊以衣枕。枕之百日,筋骨勁強,面有光;一年,身盡香;四年,白髮黑,落齒生。常別作一章囊,臥起輒盛覆之,勿令黑泄。年易新藥,令三十二種藥,令得一斗二升者。一種轉取屑三合七圭八撮五分之四也。且藥有體重虛實,又應·飄兩率取之。今按大散家品藥一石:木十兩六銖得一升四合,乾薑三兩二十銖得五合,桂心三兩十四銖得五合,防風二兩四銖得四合,桔梗二兩九銖得四合,人參一兩二十銖得三合,黃苓十七銖得一合,細辛一兩二十一銖得三合,附子十九銖得一合,狹苓十八銖得一合,譽石一兩六銖得一合,牡蠣十六銖得一合。此並諸藥之舊率,合應至分等,枕藥先各各依式量之也。
  至言總卷之二竟
  #1其分:此二字原倒,據文義乙正。
  #2經:《素問》無此字。
  #3夫上古聖人之數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素問》作『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
  #4不:原奪,據《素問》補。
  #5利形:《素問》作『秋刑』。
  至言總卷之三
  會稽禹穴道士范脩然撰
  禁忌
  王泯山人《養生方論》云:病由口入,節宣方也;生勞敗靜,養道性也;酸鹹以時,禮醫具也;補瀉以性,草經明也。性調乎食,命延乎藥,斷可識也。蕨寥害筋,蒜韭傷血,生葷損氣,蔥躁炙神,理生之明戒也。白蒿芣音下苗地黃苗也、惡實、牛勞、苜蓿四物,濟身之要也。
  退與不退,寡之於思慮;進與不進,在秉之常志。
  凡一切五辛皆害於藥力,又薰人神氣。
  凡桃、李、芸、薹、蒜、韭等,不宜丈夫,亦宜少食漸斷。
  凡人年四十已下,不宜全食補丸散,為陰氣尚未足,陽氣尚盛之故也,特宜慎之,就補中有延緩和通者可矣。
  酉後不飲食。若冬月夜長及性熱,少食溫軟物,食訖,搖動令消,不爾成腳氣。
  入春,宜#1晚脫綿衣,令人傷寒霍亂,不消食,頭痛。
  衝熱汗出,不宜洗身漱口,令人五藏乾,少津液。
  外不用著燈及被覆頭面,兼不用開口。冬夏不用枕玲物鐵石等,令人眼暗。
  《抱朴子》曰:或問所謂傷之者,色慾之間乎?答曰:亦何獨斯哉?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之道。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尚少壯,而知還陰丹以補腦,採七液於長谷者,不能服藥物,不失三百歲,但不得仙耳。不知其術者,古人方之於冰逐之拒盛湯,羽苞之中蓄火者也。且又才所以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以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患,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憂,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外,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陽至盡,至盡則亡,非道也。是以養性之方,唾不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疲,臥不至慎,慎,居致反,冀;強也,直也。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不欲渴而飲。食不過多,凡食過多,即結積聚,飲過多則成痰癖。不欲甚勞,不欲甚逸,不欲甚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玲,不欲飲酒當風外,不欲數沐浴,不欲廣志遠求,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種溫,夏不欲極凍,不欲露星下,不欲外中見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露,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即傷肝,鹹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凡言傷者,亦不便覺,謂久則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外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而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杜#2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養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後先將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養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