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之所為也。福善禍淫,主之者誰邪?聰明正直,有之者誰邪?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任之者誰邪?皆是鬼神之情狀也。
  《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統下三者,有言象,不擬物而直言以明事。有象像,擬一物以明意。有數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類是也。
  《易》之數窮天地終始。或曰:天地亦有終始乎?曰:既有消長,豈無終始?天地雖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
  《易》有內象,理致是也。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變者是也。
  在人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物則乾道成陽,坤道成陰。
  神無方而《易》無體。滯於一方則不能變化,非神也。有定體則不能變通,非《易》也。《易》雖有體,體者,象也。假象以見體,而本無體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無聲無形,不可得而見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為名人之有。行必由乎道。一陰一陽,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者也。
  事無大小,皆有道在其間。能安分則謂之道,不能安分謂之非道。顯諸仁者,天地生萬物之功,則人可得而見也。所以造萬物則人不可得而見,是藏諸用也。
  正音律數,行至于七而止者,以夏至之日出於寅而入於戌。亥、子、丑三時,則日入于地而目無所見。此三數不行者,所以比於三時也。故生物之數亦然,非數之不行也,有數而不見也。
  月體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水在人之身為血,土在人之身為肉。
  經綸天下之謂才,遠舉必至之謂志,并包含容之謂量。
  六虛者,六位也。虛以待變,動之事也。
  有形則有體,有性則有情。
  天主用,地主體。聖人主用,百姓主體,故日用而不知。
  膽與腎同陰,心與脾同陽。心主目,脾主鼻。
  陽中陽,日也。陰中陰,月也。陰中陽,星也。陽中陰,辰也。柔中柔,水也。柔中剛,火也。剛中柔,土也。剛中剛,石也。
  法始乎伏犧,成乎堯,革於三王,極於五霸,絕於秦。萬世治亂之迹,無以逃此矣。
  日為心,月為膽,星為脾,辰為腎藏也。石為肺,土為肝,火為胃,水為膀胱府也。
  易之生數一十二萬九千六百,為四千三百二十#19。此消長之大數,演三十年之辰數,即其數也。歲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以三十乘之,得其數矣。凡甲子、甲午為世首,此為經世之數,始于日甲、月子、星甲、辰子。又云:此經世日甲之數,月子、星甲、辰子從之也。
  鼻之氣,目見之。口之言,耳聞之。以類應也。
  倚蓋之說,崑崙四垂而為海,推之理則不然,夫地直方而靜,豈得如圓動也之天乎?
  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動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
  神者,《易》之主也,所以無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無體。
  循理則為常,理之外則為異矣。
  風類、水類,小大相反。
  震為龍。一陽動於二陰之下,震。重淵之下有動物,豈非龍乎?
  一、十、百、千、萬、億為奇,天之數也#20。二十百、二十千、二百萬、二十二萬為偶,地之數也。
  天之陽在東南,日月居之。地之陰在西北,火石處之。
  身,地也,本乎靜,所以能動者,氣血使之然也。
  火以性為主,體次之。水以體為主#21,性次之。
  陽性而陰情,性神而情鬼。
  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犧八卦也。八卦相錯者,明交錯而成六十四也。
  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數往也。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來也。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此一節直解圖意,若逆,知四時之謂也。
  堯典期三百六旬有六日,夫日之餘盈也六,則月之餘縮也亦六。若去日月之餘十二,則有三百五十四,乃日行之數,以十二除之,則得二十九日。
  五十分之則為十,若三天兩之則為六,兩地又兩之則為四,此天地分太極之數也。天之變六,六其六得三十六,為乾一爻之數也。積六爻之策,共得二百一十有六,為乾之策。六其四得二十四,為坤一爻之策。積六爻之數,共得一百四十有四,為坤之策。積二篇之策,乃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也。
  《素問》肺主皮毛,心脈、脾肉、肝筋、腎骨,上而下、外而內也。心血腎骨,交法也。交即用也。
  《易》始于三皇,《書》始于二帝,《詩》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
  乾為天之類,本象也。為金之類,列象也。
  《易》之首于乾、坤,中于坎、離,終于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天地並行則藏府配。四藏天,府地也。
  自乾、坤至坎、離,以天道也。咸常至既濟、未濟,以人事也。
  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
  火生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