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是時也,諸侯僭天子,陪臣執國命,祿去公室,政出私門。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奉己,不亦難乎?厥後,齊祚卒為田氏所移。夫齊之有田氏者,亦猶晉之有三家也。晉之有三家者,亦猶周之有五伯也。韓、趙、魏之于晉也,既立其功,又分其地。既卑其主,又奪其國。田氏之于齊也,既得其祿,又專其政。既殺其君,又移其祚。其如天下之事,豈無漸乎。履霜之戒,寧不思乎。《傳》稱:王者,往也。能往天下者,可以王矣。周之衰也,諸侯不朝天子久矣。及楚預中國會盟,仲尼始進爵為之子。其于僭王也,不亦陋乎?
  夫以力勝人者,人亦以力勝之。吳嘗破越,而有輕楚之心。及其破楚,又有驕齊之志。貪婪攻取,不顧德義,侵侮齊、晉,專以夷狄為事,遂復為越所滅。越又不監之,其後復為楚所滅。楚又不監之,其後復為秦所滅。秦又不監之,其後復為漢所代#16恃強凌弱,與豺虎何以異乎?非所以謂之中國義理之師也。宋之為國也,爵高而力卑者乎。盟不度德,會不量力,區區與諸侯並驅中原,恥居其後,其于伯也,不亦難乎?
  周之同姓諸侯而克永世者,獨有燕在焉。燕處北陸之地,去中原特遠,苟不隨韓、趙、魏、齊、楚較利刃、爭虛名,則足以養德待時而觀諸侯之變#17。秦雖虎狼,亦未易加害,延十五六年後。天下事未可知也。
  中原之地方九千里,古不加多而今不加少,然而有祚長祚短、地大地小者,攻守異故也。自三代以降,漢、唐為盛。秦界于周、漢之間矣。秦始盛于穆公,中于孝公,終于始皇。起于西夷,遷于岐山,徙于咸陽。兵凟宇內,血流天下,並吞四海,更革今古#18。雖不能比德三代,非晉、隋可同年而語也。其祚之不永,得非用法太酷、殺人之多乎?所以仲尼序《書》,終于《秦誓》一事,其旨不亦遠乎?
  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殺者,死之徒也。周之好生也以義,漢之好生也亦以義。秦之好殺也以利,楚之好殺也亦以利。周之好生也以義,而漢且不及。秦之好殺也以利,而楚又過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擇于周、秦、漢、楚哉?擇乎善惡而已。是知善也者,無敵于天下,而天下共善之。惡也者,亦無敵于天下,而天下亦共惡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擇于周、秦、漢、楚哉?擇乎善惡而已。
  皇極經世卷第十一之上竟
  #1『五十一』原作『四十一』,據四庫本改。
  #2『靜之大者,謂之太柔。靜之小者,謂之少柔。動之大者,謂之太剛。動之小者,謂之少剛』原脫,據四庫本補。
  #3『木』原作『本』,據四庫本改。
  #4『五十二』原作鬥四十二』,據四庫本改。
  #5『人亦物也』原作『天亦物也』,據四庫本改。
  #6『五十三』原作『四十三』,據四庫本改。
  #7『既可以』原作『亦可以』,據四庫本改。
  #8『五十四』原作『四十四』,據四庫本改。
  #9『取以利』原作『取與利』,據四庫本改。
  #10『強弱者也』原脫『弱』字,據四庫本補。
  #11『利不以功居』原作『名不以功居』,據四庫本改。
  #12『名不以業守』原作『利不以業守』,據四庫本改。
  #13『五十五』原作『四十五』,據四庫本改。
  #14『故有言曰:予欲無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謂歟』原脫,據四庫本補。
  #15『五十六』原作『四十六』,據四庫本改。
  #16『代』原作『伐』,據四庫本改。
  #17『而』原脫,據四庫本補。
  #18『更革』原作『庚革』,據四庫本改。
  皇極經世卷第十一
  三川邵堯夫撰
  皇極經世卷第十一之下
  觀物篇五十七#1
  昔者,孔子語堯、舜則曰:垂衣裳而天下治。語湯、武則曰:順乎天而應乎人。斯言可以該古今帝王受命之理也。堯禪舜以德,舜禪禹以功。以德,帝也。以功,亦帝也。然而,德下一等則入于功矣。湯伐桀以放,武伐紂以殺。以放,王也。以殺,亦王也。然而,放下一等則入于殺矣。是知時有消長,事有因革,前聖後聖,非出于一途哉。
  天與人相為表裹,天有陰陽,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繫乎上之所好也。上好德,則民用正。上好佞,則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來矣。雖聖君在上,不能無小人,是難其為小人。雖庸君在上,不能無君子,是難其為君子。自古聖君之盛,未有如唐堯之世。君子何其多耶?時非無小人也,是難其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雖有四凶,不能肆其惡。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紂之世。小人何其多耶?時非無君子也,是難其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雖有三仁,不能遂其善。是知君擇臣、臣擇君者,是擊乎人也。君得臣、臣得君者,是非繫乎人也,繫乎天者也。
  賢愚,人之本性。利害,民之常情。虞舜陶于河濱,傅說築于巖下。天下皆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