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膽氣所致也。
  歧伯曰: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氣生。氣之來也謂之精,精之媾也謂之靈,靈之變也謂之神,神之化也謂之魂,隨魂往來謂之識,並精出入謂之魄,管主精魄謂之心,心有所從謂之情,情有所屬謂之意,意有所指謂之志,志有所憶謂之思,思而遠慕謂之慮,慮而用事謂之智。智者,乃識見者也,蓋精神、魂魄、意志、思慮、情智、見識之所用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具在身矣。則胸脅為宮室,四支為郊境,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髮為星辰,齒為金玉。大腸為江河,小腸為川瀆。兩乳、臍、膝為五岳,肝、腎、脾、肺、心為五行。故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緝,必致毀敗。營衛不通,血氣不流,齒髮不堅,五藏不調,則傾化隨及。故至人修其未毀,治其無疾也。
  雲笈七籤卷之十四
  #1 之:輯要本作『其』。
  #2 不欲: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方飲』。
  #3 三月乾坤氣閉:此句前依文例當有『冬』字。輯要本作『冬三月乾坤氣閉』。
  #4 併:輯要本作『屏』。
  #5 顛:輯要本作『惡』。
  雲笈七籤卷之十五
  三洞經教部 經
  黃帝陰符經敘
  《陰符》自黃帝有之,蓋聖人體天用道之機也。《經》曰:得機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失機者萬變而愈衰,以至于亡。厥後伊呂得其末分,猶足以拯生靈,况聖人乎?其文簡,其義玄。凡有先聖數家注解,互相隱顯。後學難精,雖有所主者,若登天無階耳。近代李筌,假託妖巫,妄為注述,徒參人事,殊紊至源。不慙窺管之微,輒呈酌海之見。使小人竊窺,自謂得天機也。悲哉!臣固愚昧,嘗謂不然。朝願聞道,夕死無悔。偶於道經藏中得《陰符傳》,不知何代人製也。詞理玄邈,如契自然。臣遂編之,附而入注。冀將來之君子,不失道旨。
  黃帝陰符經張果註解
  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不見,故能照自然之性。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謂之陰。執自然之行,無所執也。故不執之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夫惟變通而能契,斯謂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李筌以陰為暗,符為合,以此文為序首,何昧之至也。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命、物、時、功、神也。傳曰:聖人之理,圖大而不顧其細,體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則遵道布德以化之,履險則用權發機以拯之。務在匡天地,謀在濟人倫。於是用大義除天下之害,用大仁興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經合道之謀,其名有五,聖人禪之,乃謂之賊;天下賴之,則謂之德。故賊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黃帝所以代炎帝也。賊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堯所以代帝摯也。賊天之時,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舜所以代帝堯也。賊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賊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殷湯所以革夏命也。周武所以革殷命也。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賊命為用味,以取其喻也。李筌不悟,以黃帝賊少女之命,白日上騰為非也。
  五賊在乎心,施行在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傳》曰:其立德明,其用機妙,發之於內,見之於外而已矣。豈稱兵革以作寇亂哉?見其機而執之,雖宇宙之大,不離乎掌握,况其小者乎?知其神而體之,雖萬物之眾,不能出其胸臆,况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李筌等以五賊為五味,順之可以神仙不死。誣道之甚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傳》曰:人謂天性,機謂人心。人性本自玄合,故聖人能體五賊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傳》曰:天機張而不生,天機弛而不死。天有弛張,用有否臧。張則殺威行,弛則殺威亡。人之機亦然。天以氣為威,人以德為機。秋冬陰氣嚴凝,天之張殺機也,故龍蛇畏而墊伏。冬謝春來,陰退陽長,天之弛殺機也,故龍蛇悅而振起。天有寒、暄,德亦有寒暄。德刑整肅,君之張殺機也,故以下畏而服從。德失刑偏,君之弛殺機也,故姦雄悅而馳騁。位有尊卑,象乎天地,故曰:天發殺機,龍蛇起陸,寇亂所由作;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尊卑由是革也。太公、諸葛亮等以殺人過萬,大風暴起,晝若暝。以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天人合德,萬變定基。
  《傳》曰:天以禍福之機運於上,君以利害之機動於下,故有德者萬變而愈盛,以至于王;無德者萬化而愈衰,以至于亡。故曰天人合德,萬變定基。自然而然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傳》曰:聖人之性,巧於用智,拙於用力。居窮行險,則謀道以濟之;對強與明,則伏義以退避之。理國必以是,用師亦以是。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