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鹹美辛酸五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致令六府神氣濁,百骸九竅不靈聖。人能堅守,禁絕嗜欲諸味者,九十日三丹田凝實;百日內觀五藏;三百日鬼怪不藏形,陰神不敢欺;千日名書帝錄,形入太微。
  必獲寥天得真籙,
  凡飛鍊上昇,為下天仙官;存想無為氣神,修三一之道,得上天仙官;若真子服胎息成者,得寥天昇真籙,千乘萬騎迎子,當獲中天真尊。
  百日專精食氣足。
  謂三丹田氣足也。凡食氣吞霞,言是休糧,蓋非旦夕之功。先以德行護身,次以除陰賊嗔怒。此學道之志也。陰賊未息,三蟲不除,或行非教之事,不復成矣。故《太微玄章》曰:除嗜欲,去貪嗔,安五藏,神足矣。
  食氣玄微章第二
  此章二十六句,一百八十二言。
  食氣玄微總五事,
  夫言玄微者,皆事理莫達,謂之玄妙。言五事者,但學絕粒,即魂魄變改,三尸動搖。
  大關之要莫能知,
  夫人內行未成,不知諸魔相違,謂言道法無效,蓋不達真正理也。若是先具內行人,只服津液,由得不飢,况於服氣乎。
  元氣初服力尚微,
  夫服氣為有滓滯。至一七、二七已來,滓穢退出,漸覺體內虛弱,百節無力,但勿為懼。緣元氣未達腹胃中,所以覺虛弱。但咽氣,使漸通流,日勝一日。但當堅志守一,侯下丹田滿,頓無飢渴。假令未達,皮膚容也黃瘦,亦勿以為畏,後當悅懌矣。如不專志兼食,行即用氣,無效也,亦愛數敗。此亦為不具內行人即如此。有愛緣牽心,彼自使敗。
  要子將心運守之。
  《太元經》曰:凡休粮諸門甚多,學道至近須九年以下。無成者唯有服氣,堅守百日,禁諸湯水。子心不動,三尸自除,永無敗矣。只為學者浮心未定,居二疑之端,使心神動搖,三尸齊起,百思既至,心跡難歸。雖服氣,易為退敗裏誠必不靈矣。
  穀氣未除子何別,氣則難停而易洩。
  夫體服氣,欲速達五藏,除湯藥外,諸物禁斷。四十九日,穀氣自絕。若少食諸味,即難遣穀氣。若要用氣,使內藏分明,當服此元氣。經五十日,百物不食,閉目內想脾藏中氣從心起,散至四肢,仰卧咒曰:中央戊己,內藏元氣,黃色力堅,運之可治。丹陽莫辭,朱陰共議。得達四支,黃雲大起。每至五更雞初鳴時常侯,莫令參差。如此二十七日,內見脾藏中氣鬱鬱如黃雲,透過四支。後當使此氣滅燭吹火。百步外便使之,如大風起,可以興黃雲閉彼形,人無見者。若不依五更初,及不能堅守,或則少一日,即無效矣。此中黃閉氣法。
  或即體弱而心虛,或即藏虛而力劣。
  用氣未達四肢,當有虛弱之患,但志之勿為懼矣。《大洞經》云:守之如初,成道有餘。
  一者上蟲居腦宮,
  《洞神玄訣》:上蟲居上丹田腦、心也,其色白而青,名彭居。使人好嗜慾、癡滯,學道之人宜禁制之。假令不絕五穀,常行此心,一年之外,上尸自終。人不知行,空絕五穀。若不絕貪欲,焉得蟲終滅也。
  萬端齊起搖子心,常思飲膳味無窮,想起心生若病容。
  學道者不得內行扶身,卻為三蟲所惑亂也。
  二者中蟲住明堂,
  《洞神玄訣》曰:中蟲名彭質,其色白而黃,居中丹田。使人食財好喜怒,濁亂真氣,使三魂不居,七魄流閉。《洞玄經》曰:無喜無怒,中尸大懼;不貪不欲;和氣常足;坐見元陽,萬神來集。
  遣子魂夢神飛揚,或香或美無定方,或進或退難守常,精神恍惚似猖狂,令子坐敗食穀粮,子若知之道自昌。
  怡然不易,其道自成也。
  三者下尸居腹胃,
  下尸,其色白而黑,居下丹田,名彭矯。使人愛衣服,耽酒好色。但學道之人心識內安,三尸自死,永無敗矣。
  令子淡泊常無味,
  若常守淡泊,三尸既亡,永無思慮矣。
  靜則心孤多感思,撓則心煩怒多起,
  服氣未通,被三尸蟲較力。或則多怒,或則多悲思,或則多嗜滋味。
  使人邪亂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蟲棄,
  《太上昇玄經》曰:食氣堅心,一月內一蟲當死,二蟲無託。人但能服氣,志守三十日,上蟲死;六十日,中蟲死;九十日,下蟲死;百日心不移,即體康神清,永永不敗。若或食或斷,令人志退,則無效也。
  得見五牙九真氣。
  五牙,為五行氣,生子五藏中。九真者,為九天之道也。此五藏成,還應九天,所以五藏之氣名九天也。元氣成,當自別得五行之氣,驅使無所不通也。
  五牙咸惡章第三
  此章六句,四十二言。
  五牙咸惡辛酸味,
  若五味不絕,五藏靈氣不生,終不斷思欲之想。但令水穀除,何慮不生五氣?五氣既生,即五情自暢;五藏既滿,元氣自凝;元氣既凝,五神自見;五神既見,賤惡人間,何世累之所能牽也。
  為有三蟲鎮隨子,尸鬼坐待汝身死,何得安然不驚畏?
  三尸之鬼常欲人早終,在於人身中,求人罪狀,每至庚申日白於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