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研,却入於鼎中固濟,令緊密,視之上下無罅漏泄,然後依前,門門運火。
  亦取甲子日子時起火,從子門先入炭十一兩,亦五日;次丑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開寅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三兩;次開卯門,著火五日,用炭十四兩;次開辰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五兩;次開巳門,入火五日,用炭十六兩;次至午門,退運火五日,用炭却至十五兩;次至未門,入火五日,用炭十四兩;次至申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三兩;次至酉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至戌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一兩;次至亥門,入火五日,用炭十兩。從子門終於亥門,巡十二門,周計用炭一百五十六兩。炭在鑪中,旋繞其鼎,積運燒之六十日,數增於第四轉炭二十四兩。其鑪內鼎四外紫氣迴繞,看之如霧。候寒開鼎,見金砂色轉化為紫光之丹?丹內紅星點點,似欲輕湧。更添石硫黃二兩,和於鉢中,熟研半日,則却入鼎中封固濟,然後依氣候運武火,一轉還丹。
  從甲子日甲子時子門起,火五日,用炭十七兩;次丑門,火五日,用炭十八兩;次寅門,火五日,用炭十九兩;次卯門,火五日,用炭二十兩;次辰門,火五日,用炭二十一兩;次巳門,火五日,用炭二十二兩;次午門,火五日,退炭至二十一兩;次未門,火五日,用炭二十兩;次申門,火五日,用炭十九兩;次酉門,火五日,用炭十八兩;次戌門,火五日,用炭十七兩;次終亥門,火五日,用炭十六兩。計從子門運武火終於亥門,合有炭二百二十八兩,在鑪中增於第五轉炭七十二兩,應七十二候。足,其鑪鼎中紫氣連天,日月失輝,山河震岌,乃是丹成之候也。歇鑪出鼎,於香壇之上寒之,然後開看:其丹赫然輕飛,脫離於質,如芙蓉花九層,連於鼎蓋之上下,五日分毫無失#65。其鼎內有滯灰二十四兩,如紫金#66色。其紫金一丸麻子大,亦制伏汞一斤及五石,五金盡化為至寶,然則遷其鼎於三洞,各鎮其功,功合歸真,迥然蟬蛻,此乃還丹之力,其寶偉哉!
  成丹歸真品第九
  夫仙者有品格#67,真則一同。如七反之丹砂,功力甚著,服之亦得高仙,尚未證其真仙也。緣上#68有質礙之體,未能輕化,離於五神#69,猶為真水,世人#70所以銷鑄。且九還之丹成,飄飄輕化,迥脫去質,圓光洞煥,氣耀衝天,遇物而化,無有礙也。千鼓萬韛,終不銷化,而精光轉益#71。得服之者,當則羽化雲飛,便為高上之真人也。故積精而致仙,積仙以成真者,則超於至陽,與天地長久,騰凌雲霧,宰制萬靈,役使群仙,巍巍高上,昇於紫闕,乃號曰真人矣!然乾坤不偷陽精#72,豈减世類淪化,惟真長存也。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八
  ##1 幾:叢刊本、四庫本作『機』。
  ##2 冥漢:叢刊本作『冥漢』。
  ##3 鍵:原本作『捷』,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 精: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5 又應先作六一泥土釜內外:此句句意不通,疑『泥』下奪一『泥』字。
  ##6 :四庫本作『鐒鐒』。
  ##7 隱:當為『穩』之誤。叢刊本、四庫本作『穩』。
  ##8 面:原本作『而』,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 華:原本作『映』,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0 華丹:叢刊本、四庫本作『丹華』。
  ##11 既:叢刊本、四庫本無。
  ##12 以: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可以』。
  ##13 取令光明而無滓者可用:鐵刊本、四庫本作『取光明而無滓者』。
  ##14 上清高聖中黃老君洞真金玄九陰九陽真玉經:此起至段末凡三百四十三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5 演:四庫本作『湮』。
  ##16 忽:四庫本作『若』。
  ##17 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8 緊:叢刊本、四庫本作『累』。
  ##19 面:原本作『而』,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0 則:叢刊本、四庫本作『即』。
  ##21 毫分:叢刊本、四庫本作『毫末』。
  ##22 度:原奪,據道藏本補。
  ##23 形成:二字原倒,據道藏本乙正。
  ##24 兌金則成見陰質更而含陽精:道藏本作『兌金則見陰質而更含藥精』。
  ##25 窮真合無:道藏本作『窮真合元』。
  ##26 結其成質:道藏本作『結成其質』。
  ##27 凝石:道藏本作『凝水石』。
  ##28 色如紫鯽:色,原本誤作『也』,據道藏本改。
  ##29 所: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0 陽:此下道藏本有『精』字。
  ##31 持明砂:疑為『特明砂』之誤。《本草綱目□蓬砂》『附錄』引《本草拾遺》 有『特蓬殺』。道藏本作『大鵬砂』。
  ##32 從陽所養:道藏本作『從陰所養』字。
  ##33 甚:此下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