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本均作『息』。
  #54 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妨』。
  #55 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妨』。
  #56 身中調暢: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為注文。
  #57 令: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即』字。
  #58 氣之: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59 若: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門或-。
  #60 只:原誤作『喉』,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61 節:此下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有『皆』字。
  #62 此:四庫本作『是』。
  #63 攻擊令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與擊令散』。
  #64 開目為存: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開口為存』。
  #65 孩: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兄』。
  #66 將:四庫本作『捋』。
  #67 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8 乃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9 閑:四庫本作『間』。
  #70 名: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為』字。
  #71 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被』。
  #72 止: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立』。
  #73 寧: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4 兢兢:原作『競』,並奪一個『兢』字,據叢刊本、四庫本改並補。
  #75 花:叢刊本作『化』。
  #76 其膽色青黃:叢刊本作『其膽色黃青黃』;四庫本作『其膽色雜青黃』。原本義勝。
  #77 乃: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8 亦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睡覺』,即睡醒之意。
  #79 間:原作『聞』,據四庫本改。
  #80 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1 覓:四庫本作『果』。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九
  諸家氣法
  延陵君修養大略
  《仙真經》云:夫人臨終而始惜身,罪定而思遷善,病成方切於#1藥,天網已挂,胡#2可逭耶?故賢人上士,惜未危之命,懼未萌之禍,理未至之病也。修真之品有三:上年、中年、下年。上年者,二十、三十也;中年者,四十、五十也;下年者,六十、七十也。上年者,早悟大道,識達玄微,體壯骨堅,筋全肉滿,從容履道,無不成功。中年者,悟道已晚,筋肉、骨髓各有其半,處在進退,如日中功。下年者,骨髓、筋脉十有二三,猶可補修,如日暮功矣。八十已上者,罪位已定,無可救之法,腦竭髓盡,萬關乾枯,神謝氣亡,尸行鬼步桑榆子曰:尸以喻無知,鬼以喻有知,而非人情者,行惟尸行,步惟鬼步,且行且步,運之者誰?則知元氣尚在,但以减耗降於凅矣#3。若逢至人,或得大藥,譬持盈車之焦蓬,爇鑪之餘焰,亦可以致其赫然而熾矣。此言無可救者,只謂氣功已晚,自我之事不及矣。若遇玄聖而救,則死#4生其肉骨,起仆荑枯,何為而不可!況彼尚為物也。先賢上士,知風燭之倏忽,用攝志褫情,舍榮棄俗,奉身歸道,不與物傷。
  道,氣也。氣者,身之根也。魚離水必死,人失道豈存?是以保生者,務修於氣,愛氣者,務保於精,精氣兩存,是名保真也。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上元丹田、腦也,亦名泥丸;中元丹田、心也,亦名絳宮;下元丹田、氣海也,亦名精門。三元之中,各有一神桑榆子曰:精化為氣,氣化而神集焉。神,何物也?靈照之名也,知之則氣全,氣全則神全,若元氣充滿,百骸孔竅神必備矣。必備者無他,氣至則神到。今人有憂患動中,則知見因而暫虧,蓋氣權有不至者耳。苟心冥氣和,其神豈獨三元之中而已哉。精#5 者,身之根;根者,氣之位。精全則氣全,精泄則氣泄,氣泄則神乘#6而去之,唯精與氣須全#7。《黃庭經》云: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靈神泣。但當吸氣錄#8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當决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故先覺至於道者,莫不因愛#9氣保精而能全也。
  夫服氣本名胎息。胎息者,如嬰兄在腹中,十個月不食,而能長養成就,為新受正氣,無思無念,汎然凝寂,受元氣變化,關節、臟腑皆自然而成,豈有傅保之流飢渴之備耶!及出母腹,即吸納外氣而有啼哭#10之聲,即乾、濕、飢、飽似有所念,即失元氣。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氣,握固守一,是名日胎息桑榆子曰:此言失元氣者,非也。苟納外炁便失元氣,即世間無復有生人矣。《法華經》云:須行住坐卧,身心不亂者,亦言炁主心,心邪則氣邪,心正則炁正。今人所舉手動足#11,喜怒哀樂,莫不由心,心之動息,莫不是炁,炁感意,意從心,心和則炁全,炁全則身全,炁滅則神滅,神滅則為委土矣。故醫家先診脉者,則候五臟、四時之氣,察諸病源,始尋方藥,人但能察得氣,候口鼻取捨,斯須不忘,自然五臟和,而脉調氣順也。
  夫人與天地合體,陰陽混氣,皮膚、骨髓、臟腑及榮衛、呼吸進退、寒暑變異,莫不均乎二儀,應乎五行也#12。是知天地否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