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身者,以我此七尺之身,歸憑大道也。歸神者,神即心神,以此心神歸憑於道也。身麤易役,所以前歸神妙難運。所以後明命者,色以連持不斷,名之為命也。以此連持之命,歸憑大道也。既色心相連,稍難運役,是故後明也。三種之智既成,能生至信,方得入前二十四觀及無量觀門也。
  亦從慧本生讚誦至故名誦說者。舊解,讚者,嘆慕也。誦者,從長行之內出,故云誦也。今解未必然,皆是讚美之辭也。如此法實至妙,及無頓頓等,皆是讚誦也。明十方聖眾忻慕天尊之法,心生踊躍不能止息,讚詠誦說,故云誦說也。
  亦從慧本生呪術至降伏無量眾魔者。舊解,呪者,祝也。術者,譎也。譎詭成事,名之為術,如刺皮帶以為行蛇,結巾以為走兔,皆為詭術。今解不然,皆是諸雜祝術方法,如酆都衛靈方呪,皆是呪術也。威儀法行整者,威者,畏也;儀者,宜也。其威儀法行若整,則能召制十方真仙法眾,又能降伏一切眾魔鬼魅也。
  亦從慧本生於記傳至通布謂十二部經者。傳者,傳也,如天尊弟子十方眾聖方書寫此十二部經,流傳於後,故言記傳也。
  亦從慧本生章表至最妙上上經者。舊解,章表者,乃是章辭表奏等,名為章表。今解不然。章者,明也;表者,發也。明此經乃章明表發於聖理,故云章表也。
  洞玄靈寶左玄論卷之三竟
  洞玄靈寶左玄論卷之四
  無上至要道術者。即三洞經也。明此經大慈平等,廣度三界五有,捨放遺棄之義,既章明表發,故非隱藏也。上上者,三十六部經是上中之上也。以有此義,故得稱十二部無極至真至妙最上上經也。
  復有問曰至為異同為異也答言至頂頂乘林者。頂頂乘林者,乃是上上智慧之林也;言慧本為根,十一部為枝莖花葉,共成頂頂智慧之林也。
  復言慧本至十二德耶者。問云慧本何意,但生十一部,不生一部、二部、至無量部也。若然者,無上大果之德不應有無量德,亦應止有十二德也。
  答言至世行不世行故果者。分別者,十二部經也。無分別者,萬德也。世行者,十二部經流行於世。不世行者,萬德不行於世也。
  復言至不從玉字生耶若但從慧本生妙訣方不從玉字生者。令敬施福事,亦應但從慧本生,不從妙訣生也。
  答言合十一部至作福生者。合此十一部並通名慧本,亦俱能生於福事。若有一一眾生能歸依信向此經者,不言但慧本生福,玉字方不生福,所以謂三洞十二部經為福之王也。
  四安隱平等智。夫四安隱者,即是四等慈悲之行也。此四等,於前怨親境上無有偏黨,名為四等也。且四等各有九品,須捉最後第九,始成四等之行也。若初學以下,怨對中親;若學成以上,怨對上親。故論文云:若人修行四等見,常安隱也。
  如經中說至教為慈觀嫉妬者。或憎他之有,恚己之無,名為嫉妬。嫉妬是別惑,慈是別解,慈解正與嫉妬或相治。慈名汎愍,亦名憐解,若有慈心,則嫉妬不起也。暴虐多者,今修習悲暴虐者,或心行怉勃,殺父害君,打棒眾生。暴虐是別惑,悲是別解,悲解正與暴虐或相治。悲名憐惻,亦名傷悼,若有悲心,則暴虐不生也。
  二智不住至裝嚴慈悲者。二智,即是慈悲二智也。慈悲既是有解,未能斷惑,但能迮伏,常自不禁,有時簡起,不能得恒,故云二智不住也。既其不住,緣於太一不定空境,資生智忍;智忍既生,則為慈悲除滅嫉妬暴虐等別。或所以得,慈悲體明方始得住也。
  排滅三界九道一切行報。夫三界九道眾生被四見或問,感生九道。今既修行四等空智,既立既則,能滅除九道眾生四見業行果報也。
  何以故智忍空門至心惑時慈者。在七聖觀者,即在凡夫也。爾時空智未立,未見惑之根本,不能斷除四見;慈悲微弱,止能迮伏,尚自不恒,有時失念,故云不牢心。或時有慈,或有時無慈也。
  悲障見時慈悲則不被人者。悲障即是嫉妬暴虐也。此障既現,慈悲不得用,故云不被人也。
  乃至一切智行心復如是者。明一切諸智並悉如慈悲等也。如精進與懈怠或相治,懈怠若起,則精進為之伏藏;一切諸智並例如此也。
  所謂非空智忍名空者。非空者,明慈悲是有,智非空智也。智忍始名空智也。
  名能剪滅至智數中者。能剪滅者,即是初乘空智起,斷除本分惑之根本,不使入於智數之體也。
  是故萬智得住名須須乘者。惑既不入智體,所以萬智得住,名須須乘也。須須乘,即是精進乘也;以十乘能牽須須之果,故云須須乘也。
  時未入住者,過歷無數處者。未入住者,即是未入十轉乘中也。在不住中者,在十轉之外也。既未入轉中,則感生九道,過歷無數處受生也。
  若在天上至須須乘者。雖報生九道,若能於天上人中修習不倦,故能得證十乘安隱之處也。
  前二智慧下流功德至上智不藏者。前二者,慈悲也。下流者,被下劣境也。上智,太一智也。若能廣修慈悲,則資生太一空智不藏也。
  若九道眾中至作福因緣故者。若九道眾中有一人能修四平等一念二念者,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