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結。
  駃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一作痹病。
  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曰脹。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腹臟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一作時時嘔,稽難治。
  滑數,心下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而急,病傷暑,暴發虛熱。
  浮而絕者,氣。
  辟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
  沉而數,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為下重,亦為有#8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沉細。
  水穀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祟。
  脈來洪大裊裊者,祟。
  脈來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
  三關主對法第六
  諸浮諸弦,諸沉諸緊,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頭部;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腹部;若在尺中,腎以下病腰腳部。
  平寸口脈主對法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經痛,中手促上擊者,日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口豚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小腹痛。熱一作氣,又作中。
  寸口脈沉而弱,髮必墮落。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時痛,有積邪。
  寸口脈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氣,面目腫,有微熱,為風水。
  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即愈。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滯氣宿食。
  寸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水流走腸間。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翼》云亦為傷寒頭痛。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
  寸口脈弦大,婦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寸口脈微而弱,微即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煩;當煩不煩,與極汗出。
  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虛,男子吐血,婦人下血,嘔汁出。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遲即為寒,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即為氣,寒氣相搏,則絞而痛。
  寸口脈遲而澀,遲即為寒,澀為少血。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
  寸口脈來暫大暫小者,陰絡也,苦陰風痹,應時自發,身洗洗也。
  寸口脈來暫小暫大者,陽絡也,苦皮膚病,汗出惡寒,下部不仁。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炙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
  寸口脈緊,苦頭痛,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汗,針眉衝、顳顬,摩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衄,宜服五味子湯、麻黃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脈數,即為吐,以有熱在胃管,熏胸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管,服除熱湯。若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煩滿渴者,宜服知母湯。
  寸口脈洪大,胸脅滿,宜服生薑湯、白薇丸,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期門、章門。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佳,灸諸治風穴。
  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