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審而知之,針入病愈。
  脈有三部,陰陽相乘,
  榮衛氣血,而行人躬。
  呼吸出入,上下於中,
  因息遊布,津液流通。
  隨時動作,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觀脈,大小不同。
  一時之間,變無經常。
  尺寸參差,或短或長,
  上下乖錯,或存或亡。
  病輒改易,進退低昂,
  心迷意惑,動失紀綱,
  願為縷陳,令得分明。
  師曰:
  子之所問,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尺寸及關。
  榮衛流行,不失衡銓,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
  此自常經,不失銖分。
  出入昇降,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脈一周身,
  旋復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
  風則浮虛,寒則緊弦,
  沉潜水畜,支飲急弦,
  動弦為痛,數洪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
  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見,終必有奸。
  審察表裹,三焦別分,
  知邪所舍,消息診看,
  料度腑臟,獨見若神。
  分別病形狀第五
  脈數則在腑,遲在臟。
  脈長在而弦,病在肝。《脈經》作出於肝。
  脈小血少,病在心。扁鵲云:脈大而洪出於心。
  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
  脈滑一作澀而微浮,病在肺。
  脈大而堅,病在腎。扁鵲雲小而緊。
  脈滑者多血少氣。
  脈澀者少血多氣。
  脈大者血氣俱多。又云: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
  脈小者血氣俱少。又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
  沉細滑疾者熱。
  遲緊為寒。《脈經》云:洪數滑疾為熱,澀遲沉細為寒。
  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
  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內,冷。
  脈小弱而澀,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脈浮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
  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
  脈沉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
  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不得大小便。
  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發熱,癰腫。
  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為瘕痕積聚,腹中刺痛。
  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
  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瘡。
  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尸。
  脈左轉而沉重者,氣微,陽在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
  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
  脈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
  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胚血也。
  脈後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
  脈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脈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太素》 作滑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革,至如涌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內,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在上為表,在下為裹,浮為在表,沉為在裹。滑為實為下,又為陽氣衰。數為虛為熱,浮為風為虛,動為痛為驚,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弱為虛為悸。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氣,一作熱。緊則為寒,弦數為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微則為虛,代散則死。弦為痛痹,一作浮為風症。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澀澀惡寒。脈大,寒熱在中。伏者霍亂。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此等其脈并緊。
  浮而大者,風。
  浮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樣緩風。
  滑為鬼疰。
  澀而緊,痺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鈎,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尸,至困不死。
  緊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澀,中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