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王也,心王便汗,汗則腎中虛燥,故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故小便多而數也。此為平人之證也,名為消渴。但小便利而不飲水者,腎實也。經云腎實則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甲於小便利者,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實則能消水漿,故利。利多則不得潤養五臟,臟衰則生諸病。張仲景云:熱結中焦則為堅,熱結下焦則為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明知不必悉患小便利信矣。內有熱者則喜渴,除熱則止。渴兼虛者,須除熱補虛則瘥矣。
  治不渴而小便大利,遂至於死者方:
  右用牡蠣五兩,以患人尿三升,煎取二升,分再服,神驗。
  治小便不禁,多,日便一二斗,或如血色方:
  麥門冬 乾地黃各八兩 乾薑四兩 蒺藜子 續斷 桂心各二兩 甘草一兩
  右七味,□咀,以水他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付服。《古今錄驗》:治腎消,腳瘦細,小便數。
  九房散,治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絲子 黃連 蒲黃各#9三兩 消石一兩 肉蓯蓉二兩
  右五味,治下篩,并鷄肶胵中黃皮三兩,同為散。一飲服方寸匕,日三,如人行十里久更服。《千金翼》有五味子三兩,每服空腹服之。
  又方:
  鹿茸三寸#10 桂心一尺 附子大者三枚 澤瀉三兩 躑躅 韭子各一升
  右六味,治下篩。以漿服五分匕,日三,加至一匕。
  黃耆湯,治消中,虛勞少氣,小便勢:
  黃耆 芍藥 生薑 桂心 當歸 甘草各#11二兩 大棗三十枚 黃苓 乾地黃 麥門冬各一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棘刺圓,治男子百病,小便過多,失精方:
  棘刺苪 石龍苒 巴戟天各#12二兩 厚朴 麥門冬 菟絲子 萆薢《外臺》作草鞋 萎蕤 柏子仁 乾地黃 小草 細辛 杜仲牛膝 蓯蓉 石斛 桂心 防葵各一兩 烏頭半兩#13
  右十九味,為末,蜜和,更搗五六千杵。丸如梧子大,飲下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以知為度。
  治尿數而多者方:
  右用羊肺一具作羹,內少羊肉和鹽豉,如食法#14,任性食,不過三具。
  治消渴,陰脈絕,胃反而吐食者方:
  茯苓八兩 澤瀉四兩 白朮 生薑 桂心各三兩 甘草一兩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小#15麥三升,取汁三升,去麥下藥,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日再。
  又方:
  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碎如雀腦三升,東流水二石,煮取二斗,內藥如左方:
  生白朮 乾地黃 生薑各八兩 橘皮 人參 甘草 黃耆 遠志各三兩 桂心 當歸 芍藥各二兩 大棗三+枚
  右十二味,□咀,內瓦汁中,煮取三升,分四服。或單飲瓦汁亦佳。
  治熱病後虛熱渴,四肢煩疼方:
  葛根一斤 人參 甘草各一兩 竹葉一把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即飲之,日三夜二。
  骨填煎,治虛勞渴無不效方:
  茯苓 菟絲子 當歸 山茱萸 牛膝 五味子 附子 巴戟天 石膏 麥門冬各#16三兩 石韋 人參 蓯蓉《外臺》作遠志 桂心各四兩 大豆卷一升 天門冬五兩
  右十六味,為末,次取生地黃、栝蔞根各十斤,搗絞取汁,於微火上煎,減半,便作數分,內藥,并下白蜜三斤#17、牛髓一斤#18,  微火煎令如糜,食如雞子黃大,日三。亦可飲服之。
  茯神散#19,治虛熱,四肢羸乏,渴熱不止,消渴,補虛方:
  茯神 蓯蓉 萎蕤各#20四兩 生石斛 黃連各八兩 栝蔞根 丹參各五兩 甘草 五味子 知母 當歸 人參各三兩 麥蘖三升,《外臺》作小麥
  右十三味,治下篩,以絹袋盛三方寸匕,水三升,煮取一升,日二服,一煮為一服。
  枸杞湯,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者方:
  枸杞根 白皮切,五升 麥門冬三升 小麥二升
  右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
  巴郡太守奏三黃圓,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方:
  春三月黃苓四兩大 黃三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苓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七兩
  秋三月黃苓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苓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
  右三味,隨時加減和搗,以蜜為丸如大豆。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服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馬,常試有驗。一本雲夏三月不服。
  治熱渴,頭痛壯熱,及婦人血氣上衝,悶不堪者方:
  右用茅根切三升#21,三搗,取汁令盡,渴即飲之。
  治嶺南山瘴,風熱毒氣入腎中,變寒熱腳弱,虛滿而渴方:
  黃連不限多少 生栝蔞根汁 生地黃汁 羊乳汁
  右四味,以三汁和黃連末為丸,空腹飲服三十丸如梧子大,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