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三丸,日二。七月七日合,大良,當併手丸之。
  黃連煎,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亂後,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方:
  黃連 酸石榴皮 地榆 阿膠各四兩 黃檗 當歸 厚朴 乾薑各三兩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分三服。
  治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方:
  右灸大橫隨年壯,穴在俠臍兩邊各二寸五分。
  論曰:下焦如瀆瀆者,如溝水央泄也,其氣起胃下管,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主肝腎之病候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嘔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人飲酒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蓋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穀入而先穀出也。所以熱則瀉於肝,寒黝補於腎也。
  柴胡通塞湯,治下焦熱,大小便不通方:
  柴胡 羚羊角 黃苓 橘皮 澤瀉各三兩 香豉一升,別盛 生地黃一升 芒硝二兩 梔子四兩 石膏六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芒硝,分三服。
  赤石脂湯,治下焦熱,或下痢膿血,煩悶恍惚方:
  赤石脂八兩 烏梅二十枚 梔子十四枚廪米一升 白朮 升麻各三兩 乾薑二兩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藥,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止嘔人參湯,治下焦熱,氣逆不續,嘔吐不禁,名曰走哺方:
  人參 萎蕤 黃苓 知母 茯苓各三兩 生蘆根 梔子仁 白朮 橘皮各四兩 石膏八兩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香豉湯,治下焦熱毒痢,魚腦雜痢赤血,臍下小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方:
  香豉 薤白各一升 黃連 黃檗 白朮 茜根各三兩 梔子 黃苓 地榆各四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中寒熱,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方:
  右灸小腸輸五十壯。
  黃檗止泄湯,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方:
  黃檗 人參 地榆 阿膠各三兩 黃連五兩 茯苓 櫸皮各四兩 艾葉一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消,分三服。
  人參續氣湯,治下焦虛寒,津液不止,短氣欲絕方:
  人參 橘皮 茯苓 烏梅 麥門冬 黃耆 乾薑 芎藭各三兩 吳茱萸三合 桂心二兩 白朮 厚朴各四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茯苓圓,治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語,胸中噎塞而短氣方:
  茯苓 乾地黃 當歸各八分 甘草 乾薑 人參各七分 黃耆六分 芎藭五分 桂心四分 厚朴三分 杏仁五十枚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為度,日二,清白飲下。
  伏龍肝湯,治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為近血,或利、不利方:
  伏龍肝五合,末 乾地黃五兩,一方用黃檗 阿膠 牛膝一作牛勞根 甘草 乾薑 黃苓 地榆各三兩 髮灰二合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膠煮消,下髮灰,分為三服。
  治下焦虛寒損,或先便轉後見血,此為遠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勞玲即發,宜續斷止血方:
  續斷 當歸 桂心 蒲黃 阿膠各一兩 甘草二兩 乾薑 乾地黃各四兩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膠取烊,下蒲黃,分三服。
  當歸湯,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泄、吐唾血,皆從三焦起,或熱損發,或因酒發,宜此方:
  當歸 乾薑 小薊 阿膠 羚羊角 乾地黃 柏枝皮各#10三兩 芍藥 白朮各四兩 蒲黃五合 青竹茹半升 伏龍肝 髮灰一鷄子大#11 黃苓 甘草各二兩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膠取烊,次下髮灰及蒲黃,分為三服。
  灸法:
  五臟六腑,心腹滿,腰背疼,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贏瘦少氣,灸三焦輸,隨年壯。
  腹疾腰痛,膀胱寒,僻飲注下,灸下極輸,隨年壯。
  三焦寒熱,灸小腸輸,隨年壯。
  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穴在俠屈骨相去五寸。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俠兩邊各二寸半。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一竟
  #1膀胱肘方:原脫,據本書文例補。
  #2裂:原作『列』,據影宋刻本改。
  #3脈、方、灸法:按此『脈』、『方』、『灸法』之下原有『四條』、『六首』、『一首』云云,據本書體例刪,下均仿此。
  #4□咀: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5一斗二升:影宋刻本作『一斗一升』。
  #6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