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大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管,取三里。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殼殼而不堅疼。一雲殼殼而堅。
  久咳不已,傳之三焦,咳而腹滿,不欲飲食也。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羶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額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兌眦是也。動則病耳聾煇煇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兌眦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三焦虛實第五論 方灸法
  論曰:夫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其氣起於胃上管《難經》、《甲乙》、《巢源》作上口,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於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榮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也。主手少陽心肺之病,內而不出,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身中皆熱。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則肘
  攣痛,食先吐而後下,其氣不續,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後下也。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語聲不出,若實則上絕於心,若虛則引氣於肺也。
  澤瀉湯,通脈瀉熱,治上焦飲食下胃,胃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方:
  澤瀉 半夏 柴胡 生薑各三兩 桂心 甘草各一兩 茯苓 人參各二兩 地骨皮五兩 石膏八兩 竹葉五合 蒓心一升
  右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一云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麥門冬理中湯,治上焦熱,腹滿不欲飲食,或食先吐而後下,肘攣痛方:
  麥門冬 生蘆根 竹茹 廪米各一升 蒓心五合 甘草 茯苓各二兩 橘皮 人參 萎蕤各三兩 生薑四兩 白朮五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膈氣,聚痛好吐方:
  右灸厥陰輸,穴在第四椎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隨年壯。
  黃耆理中湯,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語聲不出方:
  黃耆 桂心各二兩 五味子 桔梗 乾薑 茯苓 甘草 芎藭各三兩 丹參 杏仁各四兩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黃連圓,治上焦冷,下痢,腹內不安,食好注下方;
  黃連 烏梅肉各#9八兩 桂心二兩 乾薑 附子 阿膠各四兩 櫸皮 芎藭 黃檗各三兩
  右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厚朴湯,治上焦閉塞,乾嘔,嘔而不出,熱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方:
  厚朴 茯苓 芎藭 白朮 玄參各四兩   桔梗 附子 人參 橘皮各三兩 生薑八兩 吳茱英八合
  右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為五服。
  論曰:中焦如漚漚者,在胃中如漚也,其氣起於胃中管《難經》作中口,《甲乙》、《巢源》作胃口,在上焦之後。此受氣者,主化水穀之味,秘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奉以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名曰榮氣,主足陽明。陽明之別號曰豐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絡諸經之脈,上下絡太倉,主腐熟五穀,不吐不下。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虛財生寒,寒則腹痛,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氣是精,血氣是神,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而脫血者無汗,此是神氣;奪汗者無血,此是精氣。故人有兩死《刪繁》作一死,而無兩生,猶精神之氣隔絕也。若虛則補於胃,實則瀉於脾,調其中,和其源,萬不遺一也。
  大黃瀉熱湯,開關格,通隔絕,治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隔絕關格,不吐不下、腹滿膨膠,喘急方:
  蜀大黃切,以水一升浸 黃苓 澤瀉 升麻 芒硝各三兩 羚羊角 梔子各四兩 生玄參八兩 地黃汁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煮兩沸,去滓下硝,分三服。
  藍青圓,治中焦熱,水穀下痢方:
  藍青汁三升 黃連八兩 黃檗四兩 烏梅肉 地膚子 地榆 白朮各二兩 阿膠五兩
  右八味,為末,以藍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