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脈大浮弦,下當已。
  下利,舌黃燥而不渴,胸中實,下不止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畔#3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不溫者死#4。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
  凡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略例如此耳。
  《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為膿血,凡下多滯下也;夏傷於風,秋必洞泄,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積冷積熱,及水穀實而下者,以大黃湯下之,強人勿過兩劑皆消息,五六日,更進一劑。其補澀湯不效者,三兩日可進一劑。
  陟釐圓,治百病,下痢及傷寒身熱,頭痛目赤,四肢煩疼不解,協熱下痢;或醫已吐下之,腹內虛煩,欲得冷飲,飲不能消,腹中急痛,溫食則吐,乍熱乍冷,狀如溫瘧;或小便不利,氣滿嘔逆,下痢不止方:
  水中陟釐五兩 紫石英三兩 厚朴一兩 漢中木防己六兩 隴西當歸四兩 黃連二兩 三歲醇苦酒五升 上好豉三升
  右八味,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漬防己,極令潤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己,厚令一分,使厚薄悉等,以板瓦覆著炭火上,以厚紙藉瓦上,布成,切防己著紙上訖,從頭依次反,周而復始,令色槁燥,復漬向餘苦酒中,更出,著瓦上熬之,如此盡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極燥,各搗下篩畢,都合搗千杵。以餘三升#5苦酒漬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蒸五升土下,須土氣通流,熟出之,於盆中研豉,以新布絞取濃汁,如棗膏法以和藥,搗三千杵,頓為丸,皆如水中鷄頭子大,分著數囊中,懸令陰乾,取燥,乃更盛著,亟以蠟密封其際,勿令見風塵。此藥以三丸為一劑,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劑,晝服一劑,暮服一劑,皆以水服之,初服寧少食,當鋪食水飧;欲服藥,若食飲消,腹中調和者,日可一服;若已痠者,二三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藥力未行者,但益服之,日可四五劑;或時下不止者,當復更增,令腹中有藥力,飲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藥未安調,當水飧助藥力,心中了然,然後可作羹臛,但當冷食之耳;若有時不喜冷食者,正是藥力盡耳,復益服藥,至一宿許,則復欲進冷也,若欲不復藥者,但稍溫食,藥力自盡矣。服藥不必須強多飲水也,自隨體調耳。久下虛,服之如法,禁熱食生魚、豬肉、蒜、生菜、酒,緣酒發藥力,令病者煩熱也。又禁辛物,及諸肥膩難消物,皆勿食也。若有風病,加防風一兩;人虛贏,可加石斛一兩;若宿有下痢,腸胃損弱者,可加太一餘糧二兩半,取石中黃軟香者;若婦人產後疾,加石硫黃二兩;小便黃赤不利,加蒲黃一兩。依方消息之,無不得效也。《胡洽》云:舊有五石:赤石脂、白石英、鍾乳、礬石并禹餘根各四兩,常以二月合之。
  下痢熱,諸治不瘥方:
  烏梅一升 黃連一斤,金色者
  右二味,為末,蜜和。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治積久二三十年常下痢神方:
  赤松皮去上蒼皮,切一斗,為散,麯粥和一升服之,日三服,瘥,不過服一斗永瘥,三十年痢服之,百日瘥。
  苦參橘皮圓,治熱毒痢方:
  苦參 橘皮 獨活 阿膠 藍青 黃連 鬼臼一作鬼箭羽 黃檗 甘草
  右九味,等分為末,以蜜烊膠和,併手丸之如梧子,候乾。飲服十丸,日三,稍加,卒下注痢者大良。
  治諸熱毒下黃汁,赤如爛血,滯如魚腦,腹痛壯熱方:
  黃檗 黃苓 升麻 石榴皮各六分 艾葉三分#6 白頭翁 寄生 當歸 牡蠣 犀角 甘草各一兩 黃連二兩
  右十二味,吹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龍骨圓,治下血痢,腹痛方:
  龍骨 龍膽 羚羊角 當歸 附子 乾薑 黃連各三十銖 赤石脂 礬石各一兩半 犀角 甘草 熟艾 各十八銖
  右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小豆。先食,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牛角鰓 當歸 龍骨 乾薑 熟艾各三兩 附子 黃檗 赤石脂 芎藭 阿膠 厚朴 甘草 橘皮 石榴皮 芍藥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黃連五合 升麻一兩半 蜀椒一兩
  右十九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內牛角□末,阿膠消,以綿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翼》無橘皮。
  治血痢方:
  蒲黃三合 乾地黃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參 柏葉 阿膠 艾葉 生薑各二兩 禹餘粮 黃連各一兩 赤石脂五分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溫#7五服,神效。
  治下雜血方:
  乾藍 犀角 地榆各二兩 蜜二合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