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去滓,內豬脂一升,空心分二服。
  又方:
  甑帶煮取汁,和蒲黃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豬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飲汁#10立通。
  治大小便不利方:
  葵子二升#11 消石二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方:
  搗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之。
  又方:
  末鷄屎白,服一錢匕。
  灸法: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輸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
  大小便不通,灸臍下一寸三壯。
  又,灸橫文百壯。
  大小便不利,灸八窌音遼百壯,穴在腰目下三寸,俠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計八穴,故名八窌。
  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口兩吻各一壯。
  小便不利,大便數注,灸屈骨端五十壯。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樞百壯,穴在俠臍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針,大法在臍傍一寸,合臍相去可三寸也。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八竟
  #1各一斤:影宋刻本『厚朴』用『一尺』。
  #2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3二十枚:影宋刻本作『二七枚』。
  #4四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5分三服:宋本作『分二服』。
  #6裹:原作『一』,據影宋刻本改。
  #7日三:影宋刻本作『日二』。
  #8歧:原作『奇』,據影宋刻本改。
  #9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10汁:原作『汗』,據影宋刻本改。
  #11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脾臟方
  熱痢第七論 脈證 方灸法
  論曰:余立身以來,三遭熱痢,一經冷痢,皆日夜百餘行,乃至移床就廁,其困篤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尋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中性之徒,率情驕倨,良藥苦口,不能克己早餌,朝遇暮過,望其自瘥,疾勢日增,胃氣漸弱,心力俱微,食飲與藥皆不能進,既不時愈,便稱痢病難治,斯皆自誤也,學者須深達斯旨。然此病隨宜服一物,皆使得瘥,惟須力意苦己服食,以瘥為限,則無不愈也。又大須慎口味,重者後#1百日,次者一月日。所以常哀驕恣者,不能自慎,興言於此,以為至慨矣。古今痢方千萬首,不可具載,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雖然,弘之在人也。何則?陟釐丸、烏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溫脾湯、健脾丸方出下冷痢篇,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種,謂冷、熱、疳、蠱。冷則白;熱則赤;疳則赤白相雜,無復節度,多睡眼澀;蠱則純痢瘀血。熱則多益黃連,去其乾薑;冷則加以熱藥;疳則以藥吹灌下部;蠱毒則以蠱法治之。藥既主對相當,痢者復自勉勵服餌,焉有不愈者也。
  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知,惟非其主對者,本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豬鷄魚油,乳酪酥乾脯醬粉鹹,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也。若將息失所,聖人不救也。
  下利脈滑而數,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為未止,急下之。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
  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
  下利而讝語者,腹內有燥屎,宜下之。
  下利,二#2部皆平一作浮,按其心下堅者,急下之。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此為下不盡,更下之,愈。
  風寒下者,不可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一作浮,此為寒,但當溫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下利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者,因爾腸鳴,當溫之。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下利,身軀疼痛,急救裹,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藥輩。
  下利,大孔痛者,當溫暖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裹,乃攻其表。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有熱故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陽下虛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