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而遂通是太極。無極者,淨明之謂三界上者也。然天黃大陽,即天界之無極,吳天上帝為太極。地黃太陰,即地界之無極,后土氏為太極。人黃丹扃,即人界之無極,盤古王為太極。又萬物之中,各具太極,非知道之深,不可語此。
  先生曰:喜怒哀樂不失於正,於道無傷,但須發之各有攸當,不致乖戾耳。
  先生曰:雷祖者,神霄九宸之无極也。九宸者,雷霆之九炁。九司者,九宸之餘炁耳。
  先生曰:今奉新縣浮雲山華林八百洞,政為龍沙八百弟子而設,即八百群真之總會洞也。洞主乃太上老君,今稱李真人,又稱李八百。又云:日行八百里,壽至八百歲,其說皆非。自天地開闢以來即有此洞,以待後之列仙也。
  先生曰:世傳《石函記》、《金鎖記》及《醉思仙歌》等類,皆非真君所作。真君之文,無非發明忠孝之道,學者審之。
  先生曰:弟子授受之後,當秉孝誠,具列上世亡名,投師超度。或自行鍊法,是亦報本也。詳見一暘鍊度法中。
  先生曰:吾淨明大教,示人以簡易之理,而人猶難之。甚矣,道之不明也。學道之士,當篤信心,萬一懷疑,便有室得。己且昏惑,何以明人?夫天與之而不能守,守之而不能行,是棄天也。自卑以求幸其言,自鬻以求售其學,是褻天也。棄天褻天,是謂背道。凡我法子,戒之慎之。
  淨明忠孝全書卷之五竟
  淨明忠孝全書卷之六
  淨明法子玉隆陳天和編集
  廬陵徐慧校正
  中黃先生問答
  或問:奉道之士,居處端莊,齋戒沐浴,以崇香火,可得謂之淨乎?
  答。愚聞之師曰:淨不染物。如上所問,是謂外貌之淨。然就裹必索要淨,方謂之內外交養。大概無別說,只要除去欲念便是淨。就裹除去邪惡之念,外面便無不好的行。檢前輩云:通身要得無枝葉,先向根頭下一刀。其次要懲忿。據愚見觀之,忿亦只是欲,以其有意必固我,非欲而何?淘汰到無的田地,卻是公心也。公能生明,所以曰欲浄則理明。但靜觀人,被一私纏繞的,則胸次之理頓昏矣。尚且對人爭辨曰,我是公心,殊不知衆心以為不公矣。只我自己道是公心,怎濟得事?夫心如何肯印可?又有人雖自信是公心,行事往往發揚有過當處,言語有不節省處,俗語謂之無良,公道名稱便不中聽了,以其縱不貪利亦是貪名。又有是假公行私的,皆不合聖賢之道,不合天心。用得多了,積得久了,後地卻有不美的招感上身來。何如遇事觸物時,平心定氣說出公道話來,則人心自然畏服,不肯為非矣。但涉忒做作處,便是不美。若能方便,以理化導,是省多少氣,亦且上合天心,無欲故淨,於此尤可信。學到此時,方得謂之能淨。
  又問:遇事接物,必洞燭善惡邪正、是非曲直,可得謂之明乎?
  答:愚聞之師曰,明不觸物,此言極有味。如前所問明矣,未極明也。
  若為己之學,洞燭此理,但行善的正的,是的直的,道子固是不差池了。若待他人之道,洞燭其惡的邪的,非的曲的,不隨他轉為是。此外,不宜發明太盡,惡訐為直是也。但當生大慈憐憫的心,方便譬喻,引之歸於正道,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若忿嫉于頑,極。攻之,則是與之脩怨矣,何取其為明哉。先覺有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慱辮大言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者也。豈是明哲保身之道?似此固能洞燭眼前,而未能洞燭未來也。故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學到此時,方得謂之能明。
  又問:生平未嘗仕宦,無致君澤民之事,雖有忠心,將何所施?
  答曰:是何言歟?如此,則人人必仕宦而後用心於忠乎?師曰;人之心君,為萬神之主宰,一念欺心即不忠也。大概仕宦之人,固當以政君澤民行事。不仕宦者,亦合念念在於不欺心、不昧理,緊要處先自不妄語,始能如前哲所言,方免為不忠之人。為學至此,方謂之能忠。
  又問:事親之禮,冬溫夏清,昏定晨省,口體之養,無不盡心,可得謂之孝乎?
  答曰:此是孝道中一事耳,當知有就裹的孝道,不可不行持。大概吾身是父母遺體,但向行住坐臥十二時中;善自崇護,不獲罪於五藏,方可謂之至孝。有一種人心,不尋思公忠正直、仁孝康明的所為,每朝每日,念念憂奸邪刁譎、澆薄險惡、千鬼萬怪,惟務坑陷虧負他人,這是獲罪於心藏。蓋是邪穢奸狡之念,自涴靈臺多矣。若能醒覺,急忙盪滌,與之更始可也。又有立心雖稍良善,卻不肯講究衛生之道,飲酒無算,廣殺物命,滋味求奇,不知節約,遂致病生,這是獲罪於脾藏。又有色欲偏重,亡精滅神,至於殞軀,這是獲罪於腎藏。又有立心雖然公正,情欲亦自澹泊,然而嗔念獨重,動不動是使血氣,多不中節,甚至一朝之忿,忘其身教。《藏》有云:嗔怒無節,令人心惛目亂。醫書云:盛怒傷肝,謂肺主氣,使肺金尅肝木,令肝不攝血,疾病生焉。這是獲罪於肝肺二藏。大概恣忿、縱欲、昧理,三者於五藏皆有所傷,而於本藏為尤甚。凡獲罪於五藏的人,皆是破裂元氣,作撻身己,不行孝道的所為。靜思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言語有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