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者為道,迷者為耗,同門異舉,在乎心造。
  悟者迷執,具在人心,流派同源,而無異也。
  人世之端,極乎斯矣。
  彼此之由,非越其四夫。四者,財氣酒色也。小人喻於此,君子違於彼。是故小人居財也,則不義,而損人益於己。君子處賄也,則為道,而損己益於人。小人居氣也,則爭訟而違越。君子在氣也,則柔弱而方圓。小人在酒也,則快心倒形矣。君子居酒也,則養神育氣焉。小人居色也,則殘性而傷命。君子在色也,則無漏而無為。彼之曰道,此之曰耗,四者綿綿,晝夜不息。神仙下鬼,胡有深哉,厥在人心邪壬#1矣。洞曰:夫財者,神仙之首,而善貿於黃芽。夫色者,神仙之基,而善利於動靜。夫酒者,神仙之漿,而善助於元炁。夫氣者,神仙之本,而善制於超升。斯之四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同源派異,本一分殊。故云: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傾命也。頌曰:氣財酒色盡由心,小輩無端惹禍深。惟有大哉君子用,將來都化紫金身。
  師訓章第十一
  垂正曰師。正教曰訓。
  人成君子之名者,罔不由乎師歟。
  成君子之名者,遂於令名也。罔,無也。由,出也。罔不由乎師者,無不出師而成大名也。
  師之所以貴者,正之教諸。
  諸,之也。師之所以尚者,正也。
  夫正者,天順法尊曰正。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猶正也。詩之三百,皆思無邪,詩為法也。
  敷正教,而其猶和風乎。
  敷,揚也。道德曰正。猶,如也。春曰和風,善滋萬物也。
  教之垂正也,其弟瞻而習之。
  師訓正教,弟子執行。
  風之化和也,其草偃而順之。
  草上之風必偃。
  若乎弟之善者,以良心而誨之。
  誨,教也。弟子善者,教之以忠良。
  其弟之不善者,以忠恕而逝之。
  逝,卻也。弟之非善者,忠必先教之,見其不從也,恕而自卻之。
  若能由是,方可為人之師矣。
  行藏如是,可曰仁師。
  弗能如是,乃為落硌之夫也。
  落,落如草。硌,硌如石。無戇之人,謂之鄙夫。
  悮之於人,而患之基深哉。
  師之垂正,則天道順之。故天之道,常輔德而與正也。夫正德之道,可以教於人。非正德之道,不可以誨於人。訓之以正德,其如春之和風矣。和風至,則萬物順而得其生。正教下,則弟子習而遂其德。然師之正,務在別焉。分輕重高下之器,量其器而授之。若中人以上者,以中人已下教而誨之,則失其人也。若中人已下者,以中人已上之教而誨之,則失其言也。故在弟之善者,以良心而誨之。弟之非善者,以忠恕而逝之能如是者,乃為師之體也。弗能如是,止為落格空徒者哉。不惟悮之於人,而自蹈不義之鄉,亦非淺矣。洞曰:道體虛無,真空莫測,若非師訓,罔以逮之。但積仁孝忠正,利物愛人,德合皇天,自逢師匠矣。頌曰:正化其猶草順風,里仁自是彼還忠。憑誰問我白綵事,染色青黃對不同。
  弟學章第十二
  弟者,為人之弟,或為人子。學,覺也,悟也。
  弟子習之首也,擇其善德而歸之,
  弟子習之首者,學之初也。擇其善德而歸之者,歸於仁師而學正德也。
  其非善德而遠之。
  離於非德,而遠其害。
  遜善德而為始,
  順道為首。
  遂善業而為終,
  成德為終。
  動止則造乎道,
  行藏用仁之道。
  視聽則在乎德。
  觀聽以仁之德。
  忠孝信敏,勿暇乎心。
  事主進節,良志曰忠。事親以禮,順曰孝。言行同契,篤志曰信。次匪慢,公謹曰敏。勿暇乎心者,無閑其志也。
  文思禮讓,勿忘乎志。
  文思有五,一曰《周書》文《易》,二曰《尚書》《詩》《禮》,三曰《道德》《陰符》《素問》《難經》,四曰《般若金經》,五曰孔文書典。此之五典,勿暇於思。思者從意而生,意居脾胃。思意之性,邪而責欲。有此五典而常教之,薰成仁性乃歸道鄉。或云:無心為道,乃曰非言也。心非聖訓而為猿意,非文教而為馬。猿馬之性,比於無學。學而覺悟,始名道心。至此之際,方絕學也,安有便無心而為道者矣。是故學而為首文思聖言者,玄之又玄也。中道而行,謂之曰禮。遜義和同,謂之曰讓。勿忘乎志者,無廢四者於思間也。
  若能猶是,可謂學歟。
  弟子學之始也,當擇仁師而歸之,以學先王之正典。其非仁師也,即可遠而離之。順其仁師,則善德漸新,故為始也。.成其善德,則大業以完,故為終矣。言聽動觀,非道德而勿為。住行坐外,非善正而不作。文思禮讓,非此勿行。忠孝信敏,非斯弗用。時刻在心,行藏存志。若能如此,可謂學也。洞曰:浮生如夢,一切皆空。幸得人身,當學道德。胡不然者,沉淪萬古者哉。頌曰:烏宿擇林足以巢,為人安不學化教。須知昔者先王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