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成變化而行鬼神。
  天一下生地六第五
  地二上生天七第六
  天三左生地八第七
  地四右生天九第八
  《經》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義日:參,合也;伍,為偶配也,為天五合配天一,下生地六之類是也。以通其變化,交錯而成四象、八卦之數也。成天地之文者,為陰陽交而著其文理也。極其數者,為極天地之數也。天地之極數,五十有五之謂也。遂定天地之象者,天地之數既設,則象從而定也。
  兩儀生四象第九
  《經》曰:兩儀生四象。孔氏《疏》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惟云四象也。且金、木、水、火有形之物,安得為象哉?孔氏失之遠矣。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者。莊氏云:四象謂六十四卦之中有實象,有假象,有義象,有用象也。今於釋卦之處已破之矣。何氏謂: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一也;天地變化,聖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見吉凶,三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四也。今謂此四事,聖人《易》外別有其功,非專《易》內之物。稱《易》有四象,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擊辭焉,所以告也。然則象與辭,相對之物。辭既爻卦之下辭,象謂爻卦之象也。上兩儀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謂也。諸儒有謂七、八、九、六,今則從以為義也。且疏家以七、八、九、六之四象,為所以示之四象,則駁雜之甚也。何哉?夫七、八、九、六,乃少陰、少陽、老陰、老陽之位,生八卦之四象,非《易》之所以示四象也。略試論之:且夫四象者,其義有二..一者謂兩儀所生之四象,二者謂《易》有四象,所以示之四象,若天一、地一不天三、地四所以兼天五之變化,上下交易,四象備其成數,而後能生八卦矣。於是乎,坎、離、震、兌居四象之正位。不云五象者,以五無定位,舉其四則五可知矣。夫五上駕天一,而下生地六;下駕地二,而上生天七;右駕天三,而左生地八;左駕地四,而右生天九,此河圖四十有五之數耳。斯則二儀所生之四象,所謂《易》有四象,所以示者。若《繫辭》云吉凶者,失得之象,一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二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三也;剛柔者,晝夜之象,四也。且孔氏《疏》云:象之與辭,相對之物。辭既爻卦之下辭,象謂爻卦之象也。又上句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下句云:擊辭焉,所以告也。詳其吉凶、悔吝、變化、剛柔四者之象,既《擊辭》所陳,則與爻卦正協其義也。而又孔氏復引二儀所生之四象,舉七、八、九、六之數,則其義非也,不亦失之甚乎?
  四象生八卦第十
  五行成數者,水數六,金數九,火數七,木數八也。水居坎而生乾,金居兌而生坤,火居離而生巽,木居震而生艮。巳居四正而生乾、坤、艮、巽,共成八卦也。
  二儀得十成變化第十一
  此乃五行生成數,本屬洛書,此畫之者欲備天地五十五數也。
  天數第十二
  地數第十三
  天地之數第十四
  內十五,天地之用,九六之數也。兼五行之數四十,合而為五十有五,備天地之數也。
  大衍之數第十五
  《經》曰: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又日:大衍之數五十,則臧天地之數五也。韓氏日: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則不言臧五之數。所以孔氏《疏》以為五十有五,乃天地陰陽奇偶之數,非是#1文演天地之策也。且諸儒分大衍之數,分而為二之義中,則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之用,末則陳四營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之理。此豈可同乎本末,而異其中之數也?瓦乎蝶曹之數以象天地,豈可捨其數而求其象乎?斯亦疏家之失,不求天五退藏於密之義也。且夫五十有五,天地之極數也。大衍之數,天地之用數也。蓋由天五不用,所以大衍之數少天地之數五也。或曰:天五不用,何以明其不用之由?答日:天五不用,非不用也,是用四象者也。且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數也,天五所以斡四象生數而成七、九、六、八之四象,是四象之中皆有五也。則知五能包四象,四象皆五之用也。舉其四,則五在其中矣。故《易》但言四象,以示不言五象也。今搽蓄之義,以筮而尚占者也,以象天地之用數,所以大衍之數臧天地之數五也。
  其用四十有九第十六
  論上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韓氏注日:衍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夫元不可以元明,必因於有,固嘗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孔氏《疏》:京房云: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黑將欲以虛求實,故用四十九焉。馬季長云:《易》有太極,謂北辰。北辰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黑。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運而用之也。荀爽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