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精義雜論
  經名:修真精義雜論。唐·司馬承禎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街類。參校版本:《雲笈七籤》,收入該書卷五十七。
  修真精義雜論
  天台白雲子述
  導引論
  夫肢體關節,本資於動用。經脈榮衛,在於宣通。今既閑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致和暢。戶樞不蠹,其義信然。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養生而周其性命也。脈經者,所以行血氣也。故榮氣者,所以通津血、益筋骨、利關隔也;衛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膚、肥勝理、司開闈也。又浮氣之修於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環之無端也。又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髓者,骨之府。而又諸骨皆屬於目,諸髓皆屬於腦,諸筋皆屬於節,諸血皆屬於心,諸氣皆屬於肺,此四肢八環之朝夕也。是知五勞之損,動靜所久。
  五禽之導,搖動其關,然人之形體,上下相承,氣之源流,升降有叔。嘗見諸導引文,多無次第。今所法者,實有宗旨。其五體平和者,依常數為之;若一處有所偏疾者,則於其處加數用力行之。
  凡導引,當以丑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先解髮,散梳四際,上達頂,三百六十五過,散髮於後,或寬作髻亦得。燒香,面向束,平坐握固,閉目思神,叩齒三百六十五過,乃縱體平氣,依次為之。先閉氣,以兩手五指交叉,反掌向前,極引臂,拒托之良久,即舉手,反掌向上極臂,即低左手,力舉右肘,令左肘臂按著後項,左手向下力牽之,仍亞向左,開右腋努脅為之,低右舉左亦如之,即低手鉤項,舉兩肘,偃胸,仰頭向後,令頭與手前後競力為之,即低手鉤項,擺肘捩身,向左向右,即放手兩膝上,微吐氣通息,又從初為之三度。
  次覆伸左手,仰掌堅指,屈右手,舉肘仰掌堅指,開臂胸膊如挽弓之勢,仍回頭向左,使頭項、胸臆、臂肘等,用力為之,左右各三度。
  次兩手作拳,拿臂向前築,即努肘向後,蹙急做勢,用力為之,前後各三度。
  次以左手拳向左之後力擺臂三,又向下擺臂三,右如之。次交兩臂於胸前,各以手指攀兩肩,仰頭偃胸,努腹腰為之,即低頭曲腰,聳肩,兩手向下,用力攀之,一仰一低,各三度。
  次屈兩手腕安腋下,促兩肘向前,低頭努背為之,即仰頭努胸臆,促兩肘,向後為之,前後各三度。
  次帖膝坐,以兩手托腰向前,偃身向後,競力為之。仍搖動其身,即平坐縱緩,又為之三度。次交經平坐,左手托左邊,肺稍近身,後回腕向外指裹,以右手攀左膝,回頭向左仰視,其後努左右臂膊,用力為之,左右各三度。
  次堅兩膝交兩經,以兩手交指反掌,向外抱膝,仍低頭努腰背,開膝以礫,而臂極膝。訖即回手掌向裹,急抱膝,聳身仰面,申咽臆,力向後為之,一仰一低各三度。
  次交經平坐,從膝向裹申經出外,以手捉腳指,聳肩,向上用力攀,仍努腰腹向前,左右搖之,氣極放寬,又為之三度。
  次以左手攀左腳指至腳心,腳指至手腕,漸長舒腳,仍舉踵向上,卻將右手托右膝上,仍轉頭向左右競力為鳥之,即屈左腳,以兩手共捧其跟,向上高舉之即放下,以左手按膝,右手攀腳,左手向下極按,右手回向上極攀之,回頭向右之後,努肩膊為之,左右三度。
  次長舒兩腳,偃身向後,反手托肺,屈右腳,向前作勢掣踏之,左右三度。
  次舒右腳,屈左腳,以踵加右脾上,垂左膝向下,令至將,即舒左屈右為之,左右各三度。
  次偃身,反托狀,堅左膝,促斂其踵至臀邊,舉右踵鉤取左膝,漸向下按之,令左膝頭至林,左右各三度。
  次屈左腳向外,以左手下攀腳腕,右手托右膝,回頭向右,低左膝著林,以腳向外展,以手向內攀,競力為之,左右各三度。
  次開兩膝,合兩腳踵,以兩手攀腳掌,仰頭何上力舉之,氣極縱體,為之三度。
  次舒腳,以兩手交指鉤曲鰍中,偃身向後力鉤之,仍漸高舉腳,努經偃指,左右各三度。
  次長舒兩腳,令並堅指,以兩手各攀其指,舉頭用力,為之三度。
  導引畢,平坐縱體,摩兩手掌令溫,乘額向上三九過。摩掌後拭目三九過,即以兩手中指、無名指按鼻左右上下二七過,摩之。以食指、中指叉耳向上聳之三五過,便以虎口叉耳,向後修旋耳輪三五過。摩掌令熱,摩拭面上,令溫溫然,摩頸項、胸臆、兩乳數十過,即摩持臂上,至肩下,至手背,上下數十過,即兩手互相攝捩回轉之,如洗手狀,急用力為之數十過,即摩按心腹腰牌等處都畢,待氣息調,平坐,服氣如法。其摩掌乘額,拭面目等,尋常數數為之,彌佳。不唯在服氣之時,其諸導引亦不可總為諸法,恐煩勞,任逐便為之。然終須從首至足,令相承,取通也。亦可隔三五日一度,具導引之。又有立臥等法,不能多述,亦各任意為之。
  符水論
  夫符文者,雲篆明章,神靈之書字也。點畫有所象,故神氣存焉;文字有所生,故服用朱焉。夫水者,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