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將以無名之樸而鎮靜之。無名之樸,道也。○河曰:吾,身也,無名之樸,道也。萬物以化,效於己也。復欲作巧偽者,侯王當身鎮撫以道德。○雱曰:天下既化於道,則日進於治,治極則名實俱立,民逐而不返,故常抱無名之樸以鎮定其志意,使一於性本,雖然救於已成,則亦晚矣。故於欲作之時,便當為爾也。
  無名之樸,
  弼曰: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不為主也。
  亦將不欲。
  弼曰:無欲競也。○秀曰:聖人之抱樸無為,乃其自然,故雖應世之變,糾紛於事物之時,未嘗離也,豈欲警天下之亂而後為之哉。夫欲為而為之,則據此已有為欲之實,豈真無名之樸歟。唯渾然常一,不知其然而自然者,不期為樸而樸常全也。
  不欲以靜。
  河曰:言侯王鎮撫以道德,民亦將不欲改,當以清靜導化之也。
  天下將自正。
  明皇曰:言人君既以無名之樸鎮靜蒼生,不可執此無名之樸而令有逵,將恐尋進喪本,復入有為,故於此無名之樸,亦將兼忘,不欲於無欲,無欲亦忘,泊然清靜,而天下自正矣。○雱曰:欲而動則離性,離於性則非正也,己且未正,安能正天下哉。故唯不欲而靜者,能正己而物正也。此為道之效,而道亦喪於此,故道經終焉。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五竟
  #1何:原作『句』,據正統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
  道德真經集註卷之六
  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註
  德經
  雱曰:德者得也,物生乎道而名得於道,故謂之性,得其性而不失則德之全也。德未嘗異道而有其德者,嘗至於自私而失道,彼真人者不然,性命道德之實,渾乎其為一,而四者之名應世而殊號,吾莫知其異,亦莫知其同也,是德之玄者也。雖然德者得也,能無失乎哉。唯以無得為德,而德乎不德,則可謂至矣,是體道者也,非有德者也。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
  河曰: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
  河曰:言其德合於天地,和氣流行,民得以全也。○雱曰:全德之人,體道盡常,德外無復餘物,故無德名。
  下德不失德,
  河曰:下德謂號鎰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見,其功可稱也。
  是以無德。
  明皇曰:德者道之用也,《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時有淳釀,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樸,德用不彰,無德可稱,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無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逮德下衰,功用稍著,心雖體道,跡涉有為,執德可稱,故云不失。跡涉於有,此上為贏,故云是以無德。○河曰:以有名號及其身。○雱曰:德至則無德,下德之人適今於德而已,無德之德則非至人所謂德也。經曰: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上德無為,
  河曰:謂法道安靜,無所故為也。
  而無以為。
  明皇曰:知無為而無為者,非至也。無以無為而無為者,至矣。故上德之無為,非徇無為之美,但含孕淳樸,適自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心跡俱無為也。○河曰:言無名號。○雱曰:上德無為,然亦無所事為,而德自足也。
  下德為之,
  河曰:言為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為。
  明皇曰:下德為之者,謂心雖無為,以功用彰著,跡涉於有為,故云為之。言下德無為而有所以為,此心無為而跡有為也。○河曰:言以為己取名號也。○秀曰:下德之人不修則不至,是以既不至於無為,而又勢當有為也。所謂上德者兼下德之事,方其有為,同於下德,然未嘗離乎上德也。
  上仁為之,
  河曰:上德謂行仁之君,其仁無上,故言上仁也。為之者,為仁恩。
  而無以為。
  明皇曰:仁者兼愛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見,所以為兼愛之仁,故云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則心有為而跡無為也。且上仁稱無為者,據跡欲無為而方上義爾,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為也。○河曰:功成事立,無以執為。○雱曰:仁乃善之長,德之別名,既別於德,則是為之也。然聖人之仁盡性而足,不事於作,故無以為。
  上義為之,
  河曰:為義以斷割也。
  而有以為。
  明皇曰:義者裁非之謂,謂裁非之義,故云為之。有以裁非斷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為,此則心進俱有為也。○河曰:動作以為己,殺人以成威,賊下以自奉也。○雱曰:仁有不足,乃經以義。
  上禮為之,
  河曰: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故言上禮。為之者,言為禮制,度序威儀。
  而莫之應,
  河曰:言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也。
  則攘臂而仍之。
  明皇曰:六紀不和,則為禮以救之,故云為之。禮尚往來,不來非禮,行禮於彼,而彼不應,則攘臂而怒,以相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