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辱貴愛。以為未忘貴愛,故以辱校寵,則辱不如寵。以貴方愛,則貴不如愛。驚寵辱者,尚有寵辱介懷,存貴愛者,未為兼忘天下。故初則使驚寵如辱,後欲令寵辱俱忘,假寄託之近名,辮兼忘之極致。忘寵辱則無所復驚,忘身則無為患本,忘天下則無寄託之近名。○河曰:言人君能愛其身,非為己也,乃欲為萬民之父母。以此得為天下主者,乃可以託其身於萬民之上,長無咎也。○弼曰: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息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傳之也。○雱曰:聖人無身,故土直足以堯舜,有身而為之,則累矣。苟未及乎無身,則唯尊生重本,不以物易己者,如可以寄託天下。貴者不辱其身,愛者不危其身。子州支父、王子搜之徒是也。若此二人者,豈榮其寵,累其貴乎。一本作可以託天下矣,可以寄天下矣,此王弼取《南華》為定。非是。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日夷,
  明皇曰: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視不可見。以其於無色之中能色,故詔日夷。○河曰:無色日夷,言無釆色,不可得視而見之。○秀曰:道至於萬法平等,無有高下之處,非目所睹。
  聽之不聞名日希,
  明皇曰:希者,聲之微也。道非聲,故聽之不聞。以其於無聲之中,獨能和焉,故好日希。○河曰:無聲日希,言一無音聲,不可得聽而聞之。○雱曰:物相感觸,乃有聲響。大道不與物鄰,用心求之,其去已遠,故曰希,則經所謂大音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明皇曰:搏,執持也。微,妙也。道無形,故執持不得。以其於無形之中,而能物焉,故詔曰微。○河曰:無形曰微,言一無形體,不可搏持而得之。
  此三者不可致詰,
  河曰:三者,謂夷希微也。不可致詰者,夫無色無聲無形,口不能言,書不能傳,當受之靜,求之以神,不可詰問而得之也。
  故混而為一。
  明皇曰:三者將以詁道,道非聲色形法,故詁不可得,但得希夷微爾。道非希夷微,故復混而為一。○河曰:混,合也。故合於三,名之而為一。○弼曰: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詁,混而為一也。○雱曰:三者本一體,而人所以求之者,或以視,或以聽,或以搏,故隨事強名。雖然,所用求者,與夫所欲求者,未嘗不一也,唯了吾一,則與彼一胳然為一矣。
  其上不皦,
  河曰:言一在天上,不皦皦光明。
  其下不昧。
  明皇曰:在上必明,在下者又昧,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昧。○河曰:言一在天下,不昧昧有所闇冥。○秀曰:凡物有質,則具陰陽,上皦下昧,理必然也,唯道無物,故混然而成,此言道之定體。《莊子》曰: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
  繩繩兮不可名,
  河曰: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黃白黑別,非一聲也,不可以宮商角徵羽聽,非一形也,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也。
  復歸於無物。
  明皇曰:繩繩者,運動不絕之意。不皦不昧,運動無窮,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復歸於無物。○河曰:物,質也。復當歸之於無質。○雱曰:道有常度,其理可信,故日繩繩。雖繩而實無定體,故不可名。要其極也,未始有物,至矣不可加矣。
  是謂無狀之狀,
  河曰:言一無形狀,而能為物作形狀也。○雱曰:有而不可見。
  無物之象,
  河曰:一無物質,而為萬物設形象也。○弼曰: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日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雱曰:有而不可得。
  是謂惚恍。
  明皇曰:是謂無形狀之狀,無物質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無,無有難名,故謂之惚恍。○河曰:一忽忽恍恍,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弼曰:不可得而定也。○雱曰:忽者,有之疑於無。恍者,無之疑於有。道之為物,非有非無,不可定名。
  迎之不見其首,
  河曰:一無端末,不可預待也。除情去欲,一自歸之也。
  隨之不見其後。
  明皇曰: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無後,故隨之不見其後。○河曰:言一無影進,不可得而著。○雱曰:物有定體,乃分前後,道既無形,孰為首尾。此言道之運用,故可迎隨。雖曰迎隨,而迎隨在物,道未嘗異。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明皇曰:執古無為之道,以御今有為之事,則還反淳樸也。○河曰:聖人執守古道,主一以御物,知今當有一也。○弼曰:有,有其事。○雱曰:古之道,謂古今常一之道,唯其古今常一,故可御世故之萬變。
  能知古始?
  雱曰:推而上之,至於無初之初,乃知物無所從來,則道之情得矣。
  是謂道紀。
  明皇曰:能知古始所行,是謂道化之綱紀。○河曰: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謂知道綱紀也。○弼曰:無形無